加装了简易“天工索”
牵引装置的人力犁(被称为“神猫犁”
)开始在田间地头推广。
虽不及牛耕,但一人拉犁,效率远以往数人合力!
荒芜的土地被一片片开垦出来,沉甸甸的麦穗在贞观三年的秋风中摇曳,关中粮荒大为缓解。
民间皆传,此乃宫中“神猫”
感念陛下仁德,降下天工之术。
司通蹲在宫墙上,看着田野间忙碌的身影和沉甸甸的收获,金色的瞳孔里映着夕阳的金辉,平静无波。
墨迹·万音
贞观四年,随着突厥威胁的实质性解除(李靖夜袭阴山,俘获颉利可汗),大唐的威望如日中天。
四方商旅云集长安,胡语梵音充斥于东西两市。
佛教的传播也进入高峰,大量梵文佛经被高僧带入中土,亟待翻译。
然而,语言隔阂成了巨大的障碍。
胡商因语言不通,交易时常起争执;僧侣译经,苦于梵汉音义难以精准对应,歧义百出。
李世民深感文化交流与治理需要一套更规范的语言工具。
一日,他在新建的弘文馆中,与孔颖达、颜师古等硕学鸿儒探讨统一音韵、规范文字之事。
众人争论不休,焦点在于如何为生僻字注音,以及如何处理各地纷繁复杂的方言读音。
司通不知何时溜进了弘文馆,它轻盈地跃上堆积如山的书卷,避开争论的学者,来到了角落一张铺着洁白宣纸的书案旁。
案上,砚台里的墨汁尚未干涸。
司通蹲坐下来,看了看自己蓬松的尾巴,又看了看那漆黑的墨汁,金色的瞳孔里闪过一丝……狡黠?
它将自己的尾巴,小心翼翼地探入墨池中,蘸饱了浓黑的墨汁。
然后,它转过身,面对着那张巨大的宣纸,开始了它的“创作”
。
它没有写字,而是用那沾满墨汁的尾巴尖,在宣纸上点、划、勾、勒!
它时而快拖动,留下一道道流畅的弧线;时而轻轻点顿,留下圆润的墨点;时而曲折蜿蜒,勾勒出奇特的符号。
它动作迅捷而专注,仿佛在编织一张无形的网。
“啊呀!
孽畜!
污了上好的宣纸!”
一位老儒生最先现,气得胡子直翘,就要上前驱赶。
“且慢!”
李世民却抬手制止,他眼中闪烁着奇异的光芒,紧盯着司通的动作。
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墨迹,在司通有意识的排列组合下,竟隐隐透露出一种规律!
那些点,像声母的音位置(唇、齿、舌、喉)?那些弧线,像韵母的开口度与共鸣腔?那些奇特的符号,是否代表着声调的高低起伏?更奇妙的是,司通在“书写”
过程中,喉咙里竟会出极其轻微、但音调各异的咕噜声,仿佛在为它的“符号”
配音!
这分明是在尝试构建一套脱于具体文字、专注于记录声音本身的符号体系!
一套能沟通万音的桥梁!
“陛下!
此猫……此猫莫非在创制……音标?!”
孔颖达博学多识,第一个领悟过来,声音因激动而颤抖。
李世民大步上前,不顾墨迹未干,小心地捧起那张被猫尾“玷污”
的宣纸。
看着上面那些充满原始韵律美感的墨点、弧线和符号,联想到司通喉咙里的咕噜声调,一个宏伟的构想在他心中成型。
“传旨!
命弘文馆集天下精通音韵之学者,以……以此‘墨迹’为引,博采古今中外之音,编纂一部《切韵》!
不!
是《万音谱》!
不仅要定南北正音,更要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