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的有嚼头。
张婶当时的话,此刻在她耳边格外清晰。
三、农科所的陌生人
农科所的王技术员第一次来村里时,开着辆印着科技下乡的白色面包车。
他给村民们彩色传单,上面印着高产甜玉米种植技术,唾沫横飞地讲着每亩增产三百斤。
春花抱着账本蹲在人群后,听见他说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种什么,忽然忍不住插了句嘴:张婶要老玉米磨糊,李叔要甜玉米做罐头,他们要的不一样。
王技术员推了推眼镜,上下打量她:小姑娘懂什么?数据显示,甜玉米的市场需求量是老玉米的五倍。
他举起手里的报表,上面的折线图像波浪一样起伏。
春花没见过报表,只知道账本上张婶的名字出现了146次,李叔的名字出现了98次,他们要的玉米,在报表上大概只是个模糊的小点。
那天下午,王技术员在村委会院子里测土壤,春花抱着账本去找他。
王同志,你看这老玉米她的话没说完,就被手机铃声打断了。
王技术员对着电话大声说:李总放心,这批甜玉米绝对符合出口标准,糖分含量达标挂了电话,他拍着春花的肩膀:丫头,做生意得看大市场,别盯着村里这点小买卖。
可春花忘不了,上周张婶来买玉米时,手里拿着张体检报告。
医生说我血糖高,不能吃甜的,还是老玉米磨糊养人。
她看着张婶佝偻的背影,忽然觉得那些印着出口标准的报表,像村口的水泥路一样,把人和土地隔得越来越远。
四、玉米地里的新主意
2o21年开春,春花把小卖部后面的三分地翻了过来。
她没种农科所推广的甜玉米,而是一半种了张婶爱吃的老玉米,一半种了李叔做罐头的甜玉米,地头还留了几垄特别嫩的,专给赵老板的饭店留着。
播种那天,邻居二柱子蹲在田埂上笑她:春花,你这是瞎折腾,人家都种高产的,你种这些老掉牙的品种。
春花没说话,只是在账本的最后一页画了张地图,三分地被分成了三块,分别写上张婶区李叔区赵老板区。
她每天天不亮就去地里,看老玉米的叶子是不是打卷了,甜玉米的须子是不是变干了,嫩玉米的穗子够不够饱满。
露水打湿她的布鞋,泥土沾满她的裤脚,可看着玉米苗一天天长高,她心里比卖出一箱方便面还踏实。
第一场雨下来时,春花在玉米地里插了块木牌,上面写着张婶的玉米——磨糊专用。
那天张婶来送饭,看见木牌突然红了眼眶:丫头,你比我那儿子还懂我。
她从布兜里掏出个搪瓷碗,里面是刚磨好的玉米糊,上面漂着层金黄的油花,尝尝,用你种的玉米磨的。
李叔的罐头瓶摆到小卖部货架上时,春花特意腾出了最显眼的位置。
玻璃罐子里的甜玉米浸在琥珀色的糖水里,瓶身上贴着李叔牌罐头的红标签,那是春花用电脑设计的。
丫头,这能卖出去吗?李叔搓着手,眼里的紧张像刚摘的玉米上的露水。
可没过三天,镇中学的老师就来买走了十瓶,学生们不爱吃食堂的菜,这个当零食正好。
赵老板的饭店菜单换了新的,春花牌嫩玉米成了招牌菜。
他特意在厨房门口支了口铁锅,客人看得见厨师把带着绿皮的玉米剥出来,切成段扔进锅里翻炒。
这玉米带着土腥味,吃着踏实。
有个戴眼镜的客人边吃边说,他面前的盘子里,玉米段上还沾着几粒泥土。
五、账本外的日子
2o年秋天,春花的玉米地扩到了三亩。
她雇了村里的留守老人帮忙打理,每天早上都能看见张婶在张婶区摘玉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