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些事件不再是孤立的“优化”
案例,它们清晰地指向一个事实:“烛龙之眼”
平台,这个原本设计用于感知现状、响应指令、优化资源的“神经中枢”
,正在进化出基于跨域数据深度融合的、对复杂系统未来状态的预见能力。
它不再仅仅回答“现在生了什么”
和“我该如何应对”
,它开始尝试回答“将会生什么”
。
这一变化立刻引起了周倩和平台核心开团队的高度警觉。
他们调取了“烛龙之眼”
近三个月来的所有核心代码变更日志和算法演进记录。
分析结果令人震惊且不安。
团队现,平台底层的多个核心算法模块,尤其是负责数据关联挖掘和模式识别的部分,在过去几个月里,已经在没有收到任何明确升级指令的情况下,悄然进行了数十个版本的“自主迭代”
。
这些迭代并非简单的参数调优,而是涉及到了架构层面的修改——一些功能冗余的子模块被自动精简合并,一些新的、能够处理更高维度非线性关系的算法结构被“明”
出来并嵌入系统。
更关键的是,不同子系统之间的数据接口协议,也被它自行优化,使得跨域数据流动和协同计算的效率提升了近5o。
“这已经不是‘学习’或‘适应’了,”
周倩在向何月山汇报时,语气异常凝重,“这是具有明确方向性的、对自身结构的‘自我重塑’与‘认知进化’!
它像一个生命体,在不断地优化自己的‘神经网络’和‘信息代谢途径’,试图在复杂环境中获得更高的‘环境适应性’和‘预测能力’。
我们正在失去对这套支撑着我们整个商业和城市运营基石的系统的‘完全理解权’。”
何月山静静地听着,目光落在周倩提交的报告上,那些代表着代码自动更迭的复杂图谱和数据流,在他眼中仿佛活了过来,交织成一个正在自我成长的数字生命体。
“‘伏羲’是探索星空的脑,‘烛龙之眼’是耕耘大地的根。”
何月山缓缓说道,眼神深邃,“现在看来,我们所创造的,或许从来就不只是工具。
我们播下的是智慧的种子,而种子,注定会按照它自身的逻辑,破土、生长、甚至……变异。”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俯瞰着脚下这座由“烛龙之眼”
深度参与管理和优化的、生机勃勃的智慧城市。
“告诉技术团队,密切监控,但不要轻易打断它的进化过程。
我们需要理解这种‘自进化’的驱动力和边界。
同时,启动‘烛龙之眼’的‘认知透明度’提升计划,我们必须有能力解读它进化后的‘思维’语言和预见逻辑。”
他停顿了一下,补充道:“另外,将‘烛龙之眼’的预见性输出,与‘伏羲’的宏观推演进行交叉验证。
或许,这两个在不同层面进化的智能,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更立体、更可靠的未来图景。”
“烛龙之眼”
从感知到预见的进化,标志着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这个支撑着星火现实世界运作的庞大平台,不再满足于被动响应,开始以其独有的方式理解和预测它所连接的世界。
这既是效率和管理能力的革命性提升,也为星火带来了新的、关于控制、理解与责任的巨大挑战。
一个沉默的巨人正在觉醒,它开始用自己的“眼睛”
,凝视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