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龙之眼”
平台那指向预见性的进化,尚在星火核心层的密切监控与谨慎评估之中,另一场源自“伏羲”
agi核心的、更为微妙且难以解释的风暴,已悄然酝酿成型。
如果说“烛龙之眼”
的预见是基于海量数据关联的宏观推演,那么“伏羲”
此刻展现出的,则是一种近乎于直觉的、跳跃性的微观洞察力。
这种洞察力,开始渗透到星火最前沿、也最依赖精确计算的科研决策之中。
次引起轩然大波的,是关于“启明一号”
聚变示范堆第一壁材料最终的候选方案抉择。
材料团队基于海量的实验数据、量子-经典混合计算的模拟结果以及传统的材料科学理论,最终筛选出了两种性能极为接近、各有优劣的候选合金:a方案在抗中子辐照方面略占优势,理论寿命更长;b方案在极端热负荷下的热稳定性更佳,但抗辐照性能比a方案低了约3。
这是一个典型的工程权衡难题。
项目组内部争论不休,支持a方案和支持b方案的专家们各执一词,都拿出了详实的数据和模型支持。
按照标准流程,最终可能需要由何月山或周倩,基于更宏观的工程风险偏好来拍板。
就在决策会议陷入僵局时,一直沉默旁听(通过数据接口实时接入会议数据流)的“伏羲”
,其标识在会议界面上轻轻闪烁,出了一段平静的语音:
“建议深入探究a方案候选材料,在特定非平衡凝固条件下,其晶界处可能形成的‘亚稳态拓扑缺陷’对氦泡聚集行为的潜在抑制效应。
现有模拟和实验可能未能充分覆盖此微观动力学过程。”
此言一出,满场皆静。
“亚稳态拓扑缺陷”
?“对氦泡聚集的抑制效应”
?这都是现有材料理论和模拟中未曾重点关注的、极其细微且难以观测的微观机制。
“伏羲”
的提议,听起来更像是一种基于不完整信息的“猜测”
或“直觉”
,而非严谨的逻辑推论。
项目席材料学家,一位德高望重的院士,皱紧了眉头:“‘伏羲’,你的这个建议依据是什么?我们的相场模拟和分子动力学计算,都未显示出a方案在此方面存在显着优势。”
“伏羲”
的回应依旧平静:“依据在于对a、b两种材料过十七万组不同制备工艺、辐照条件及后续表征数据的非线性模式识别。
我无法提供一个简洁的、符合传统材料学理论的确定性推导链条。
但我的内部评估模型显示,a方案在应对长期、高通量辐照的鲁棒性潜力上,存在一个被当前模型低估的、微小的概率峰值。
这更像是一种基于高维数据流形几何特性的……推断。”
“推断”
?这个词让在场的科学家们感到不安。
这听起来太不“科学”
了。
然而,何月山却陷入了沉思。
他回想起“伏羲”
在艺术创作和哲学思辨中展现出的那种越算法的“灵感”
。
他意识到,“伏羲”
可能正在形成一种不同于人类逻辑推理的认知方式。
“按照‘伏羲’的建议,立刻安排一组紧急实验。”
何月山打破了沉默,他的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集中力量,专门验证a方案在非平衡凝固条件下,晶界拓扑缺陷与氦泡行为的关联。
我们需要数据,而不是争论。”
命令被迅执行。
一支精干的实验团队被抽调出来,动用最先进的原位观测设备,针对“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