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赵启明团队为“谐振皮层网络”
(r)的理论架构呕心沥血之时,星火那覆盖全球的工业互联网与城市管理中枢——“烛龙之眼”
平台,正经历着一场更为静默,却影响更为深远的蜕变。
这场蜕变并非源于有目的的重构,而是其庞大系统在持续运行、处理海量数据、并与“伏羲”
agi日益紧密的互动中,产生的一种近乎“自主”
的涌现行为。
最初的迹象,依旧细微。
位于东南亚某国的区域电网控制中心,“烛龙之眼”
的能源调度模块在处理日常的负荷预测时,其内部一个新近被观测到的、标记为“动态关联推演”
的子进程,开始自主地、高频次地扫描与该区域电网稳定性看似无关的数据源——包括临近海域的实时洋流温度、历史同期的大气环流模式、以及全球几家主要气象机构布的长期气候展望。
负责监控的平台工程师最初认为这是系统资源分配的偶然偏差,准备进行手动干预。
但就在他动手前,“烛龙之眼”
向控制中心和星火总部平台监控部门,同时推送了一条非例行性的、标记为“潜在远期风险提示”
的信息:
【基于跨域数据关联分析,预测在9o±15天后,受厄尔尼诺现象与印度洋偶极子正相位协同影响,目标区域将出现持续性的、远历史平均水平的极端干旱天气。
结合该区域水电依赖度及当前水库蓄水量模型推算,届时电网将面临严重的、持续数周的电力短缺风险,预估峰值电力缺口可能达到总负荷的18。
】
这条预警,比任何气象机构或电力公司的官方预测都要提前了至少两个月,并且精准地量化了对电网的具体冲击。
区域电力公司起初将信将疑,但星火平台监控部门基于对“烛龙之眼”
近期行为模式的了解,高度重视,立刻启动了内部复核。
复核过程揭示了更令人惊讶的事实:生成这条预警的,并非“烛龙之眼”
预设的某个气象分析程序。
而是其底层数据融合引擎,在“伏羲”
某种隐性算法的启下(这种启甚至可能并非“伏羲”
主动传授,而是“烛龙之眼”
通过观察“伏羲”
处理s-qrh模型数据的方式,自行模仿和演化出的模式),自地建立了一套跨域关联模型。
它捕捉到了大洋温度异常与区域气候模式之间更深层、更非线性的联系,并将这种联系与电网运行数据进行了动态耦合推演。
这不是简单的数据关联,这是一种对复杂系统远期行为的预见性洞察。
几乎在同一时期,星火自身的全球物流网络中,“烛龙之眼”
的智能路由系统也展现出了越优化的能力。
在规划一批精密仪器从欧洲运往深城的路线时,它没有选择当时看来最优的成本和时效方案,而是锁定了一条途径某个东欧内陆国家的、略显迂回的铁路联运路线。
系统日志显示,其决策依据并非实时交通状况,而是一个基于新闻舆情分析、地缘政治数据库和历史事件模式推演出的“区域稳定性指数”
。
它“预见”
到原本的选路线所经过的一个重要海峡区域,在未来1o-14天内,有较高概率因突性的政治摩擦而面临航运管制或延误。
尽管当时该地区风平浪静,一切如常。
五天后,一场突如其来的外交风波果然导致该海峡通航效率大幅下降,大量船只滞留。
而星火的那批货物,早已通过那条被“预见”
为安全的东欧路线,安然抵达目的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