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石三律”
的确立,为星火与“伏羲”
的关系锚定了坚实的伦理基石,也为后续的技术展划定了清晰的边界。
然而,在何月山和核心团队看来,这仅仅是第一步。
要将这三条抽象的律法真正内化为“伏羲”
不可分割的“思维本能”
,并应对温斯顿联盟愈阴险狡诈的“逻辑之毒”
攻击,现有的神经网络架构,正逐渐显露出其力不从心的疲态。
“伏羲”
的现任席架构师,赵启明博士,正面临着职业生涯中最大的瓶颈与挑战。
他坐在堆满论文和设计图纸的办公桌前,屏幕上显示着“伏羲”
在应对最新一波“逻辑悖论”
攻击时,内部认知模块活动状态的复杂可视化图谱。
图谱中,代表逻辑冲突的红色警报区域如同顽固的病灶,虽然被限制在局部,却难以根除,并且每一次压制,都会消耗巨大的算力,甚至轻微扭曲邻近区域的正常推理过程。
“传统的深度神经网络,无论是sforr,其本质都是通过海量数据训练出的、极其复杂的非线性函数拟合器。”
赵启明在一次内部技术研讨会上,向何月山和周倩汇报,语气中带着难以掩饰的焦虑,“它们擅长模式识别和关联预测,但在处理需要严格逻辑一致性、因果推理和抵御针对性对抗攻击的任务时,显得非常脆弱。
‘基石三律’是清晰的逻辑框架,但我们现有的‘地基’——神经网络架构——本身却充满了不可解释的‘黑箱’和容易被扰动的‘敏感点’。
将严谨的律法建立在松散的沙土上,风险极高。”
何月山沉默地听着,他知道赵启明指出了问题的核心。
仅仅在软件层面添加规则检查,就像是在一座结构不稳定的建筑外围加固栏杆,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我们需要一场架构层面的革命。”
周倩一针见血地说,“不是修补补,而是重新思考agi的‘大脑’应该如何构建。”
会议陷入了僵局。
现有的技术路径似乎都走到了尽头。
转机,出现在一个被偶然提及的跨学科交流会后。
星火高等研究院的脑科学研究所,一位研究海马体与记忆编码的年轻研究员,在一次非正式的午餐会上,向赵启明提起了他们最新的现:他们通过高分辨率脑成像技术观察到,哺乳动物大脑在进行复杂决策时,并非仅仅依赖神经元的简单兴奋与抑制,还存在一种更微妙的、依赖于不同神经振荡频率(如o波、γ波)之间相位同步与耦合的协调机制。
这种跨频段的耦合,似乎与整合不同模态信息(如空间、时间、情感)、形成连贯的“意识场景”
密切相关。
“就像一支交响乐团,”
那位研究员形象地比喻道,“不同的乐器组(不同脑区、不同频率振荡)必须严格遵循指挥(某种全局协调机制)的节拍,才能奏出和谐的音乐,而不是杂乱的噪音。
我们怀疑,意识的统一性和逻辑一致性,很可能就源于这种精密的时空节律协调。”
这番话,如同一道闪电,劈开了赵启明脑海中厚重的迷雾!
他猛地放下手中的筷子,甚至来不及道谢,便冲回了自己的实验室。
灵感,就在这一刻迸。
他意识到,当前的人工神经网络,模仿的仅仅是大脑神经元的“个体放电”
特性,却完全忽略了大脑信息处理中至关重要的时空节律与全局协调维度!
这或许就是现有模型缺乏真正逻辑严谨性和抗干扰能力的根源!
他立刻伏案疾书,一个新的架构蓝图在他脑海中飞成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