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他的“植树小队”就像呵护婴儿一样,不停地补种、浇水、搭建简易遮阳棚。
很多工人一开始不理解,甚至嘲笑他们。但小赵不为所动,日复一日地坚持。
奇迹在坚持中发生。几个月后,第一批成活的梭梭苗在风中挺立,泛出点点绿色。
虽然稀疏,却给茫茫戈壁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希望。
老石匠库尔班江看到后,对马建国竖起了大拇指:“这个巴郎子(小伙子),亚克西(好)!他做的,是给子孙后代积德的事情。”
阿迪力和其他当地的管水员看到后,也主动加入了植树队伍,带来了本地特有的沙生植物种子。
渐渐地,渠道两旁出现了一条断断续续的绿色丝带。
它们不仅守护着渠道,更成为了戈壁滩上的一道风景线,吸引了一些小鸟和小动物前来栖息。
小赵的“不务正业”,最终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他的行动证明,真正的工程建设,不仅是征服自然,更是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为未来播下绿色的种子。
就在戈壁段施工最吃紧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强沙尘暴袭击了工地,持续时间长达三天。
通往外界的道路被流沙阻断,补给车辆无法进入。工地的存粮和饮用水眼看就要见底。
工人们顶着风沙,坚守岗位,保护已完成的工程,体力消耗巨大。饥饿和焦躁的情绪开始蔓延。
消息传到附近的阿瓦提乡,乡亲们急了。艾山大叔第一个坐不住了,他拄着拐棍,在村里大声吆喝:
“修水渠的‘客人’们断粮了!他们是为了咱们才受这个罪的!咱们不能看着!”
没有动员,没有组织,朴实的村民们自发行动了起来。
家家户户翻箱倒柜,把自家舍不得吃的白面、羊肉干、馕饼都拿了出来。可是,道路不通,怎么送过去呢?
几位熟悉地形的年轻牧民站了出来,他们牵出自家最强壮的路驼,组成了一支特殊的驼队。
村民们把汇集起来的粮食、装满水的水囊,牢牢地捆在骆驼背上。
风沙依旧猛烈,能见度不足十米。牧民们凭着对地形的绝对熟悉,牵着骆驼,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风沙中艰难前行。十几公里的路,他们走了大半天。
当这支满身沙土的驼队,如同神兵天降般出现在工地营地时,马建国和工人们都惊呆了。
看着从骆驼背上卸下的,还带着村民体温的粮食和清水,许多硬汉子的眼眶都湿润了。
艾山大叔代表乡亲们,把东西交到马建国手里,朴实地说:
“马队长,东西不多,是大家的一点心意。你们吃饱了,才有力气给我们引来‘幸福水’!”
&n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