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那天晚上,工地的临时厨房里,用村民们送来的面粉,做成了一锅锅热腾腾的面条。
这面条,汇聚了阿瓦提乡家家户户的心意,被工人们亲切地称为“百家面”。
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这碗意义非凡的面条,感觉格外香甜,浑身又充满了力量。
马建国端着碗,对全体工人说:“同志们,看到没有?这不仅仅是一碗面!这是乡亲们的期盼和信任!我们就是豁出命去,也要把这条渠修好,把水给他们送过去!”
风雨同舟,守望相助。这碗在风沙戈壁中传递的“百家面”,浓缩了兵地之间、民族之间最质朴、最深厚的情谊,成为了“清泉计划”中最温暖、最动人的记忆之一。
它让所有建设者更加坚信,他们流淌的汗水,终将化作甘泉,滋润这片土地上每一个渴望幸福的心田。
工程的脉搏,与民心的跳动,在这一刻,同频共振。
“北疆清泉计划”的浩大工程,如同磁石般吸引着各方力量。
作为兵团精神的发源地和人才摇篮,军垦城自然不会缺席。
这座矗立在戈壁上的新城,虽然远在数百公里之外,但其对工程的关注与支持,却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紧密相连。
首先行动起来的是王丽娜领导的战士新能源公司。
在解决了勘察队的野外用电难题后,叶风看到了更大的需求。
她主动联系指挥部,提出无偿援建一批分布式光伏电站,专门为沿线那些尚未通电、或者电网脆弱的施工营地和未来泵站提供清洁能源。
“清泉计划需要动力,动力离不开电力。我们军垦城的企业,不能只站在旁边鼓掌。”
王丽娜在公司的决策会上这样说。很快,一支由战士能源公司精干技术人员组成的“光明小队”开赴工地。
他们带着高效光伏板和储能设备,如同当年的军垦战士安营扎寨,在一个个节点上,将阳光转化为驱动水泵和照亮夜晚的动能。
他们的到来,不仅解决了实际困难,更传递着军垦城与工程同呼吸、共命运的坚定信号。
一天,一辆老旧的“东方红”拖拉机,被小心翼翼地装上重型卡车,从军垦城农机站出发,运往戈壁段工地。
随车同行的,还有一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人——军垦城第一代农机手,退休多年的李大爷。
这辆编号“07”的“东方红”拖拉机,是当年垦荒时的功勋机械,虽然早已被更先进的设备取代。
但李大爷一直精心保养,视若珍宝。当他从在工地工作的儿子那里听说,有一段松软沙地,大型机械容易陷车,影响材料运输时,他坐不住了。
“我那老伙计,履带宽,底盘重,专门治这种软沙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