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播出后,在兵团内部引起了巨大轰动。
那黝黑的脸庞、皲裂的双手、坚定的步伐,以及那句朴实的“这辈子,值了”,让无数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热泪盈眶,深受震撼。
“原来,这就是我们的爷爷、父辈们走过的路!”
“和魏爷爷比起来,我们平时抱怨工作累、待遇低,真是太矫情了。”
“荣誉无价!这种精神财富,是多少钱也买不来的!”
网络上,兵团内部的论坛和社交群里,充满了这样的讨论。一种久违的、对奉献精神的崇敬和反思,在悄然回归。
但亦菲知道,仅靠宣传还不够,必须将这种精神价值融入制度建设和日常工作中。她推动兵团党委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
一、改革评价体系:在干部考核和单位评优中,大幅提高“维护稳定、促进团结、无私奉献、攻坚克难”等精神层面指标的权重,降低单纯经济指标的比重。
设立“兵团精神奖章”、“戍边贡献奖”、“民族团结模范”等高级别荣誉,并给予相应的社会尊重和一定的、但更侧重于精神关怀和保障的待遇(如优先疗养、子女教育倾斜等),明确传递“荣誉重于金钱”的信号。
二、强化传统教育:将兵团历史、老兵故事纳入各级干部培训和青少年教育的必修课。
组织“老兵报告团”巡回演讲,建立“兵团精神教育基地”,让新一代兵团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创业维艰。
三、推动实践养成:组织开展“重走老兵路”、“边境体验日”、“民族团结结对子”等实践活动,让干部职工,特别是年轻人在亲身参与中净化思想、锤炼作风。
四、关爱典型人物:切实改善像魏全友这样的老典型的生活和医疗条件,让他们在奉献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时代的回报,消除“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担忧。
政策的导向作用开始显现。一些过去热衷于跑项目、争资金,却忽视基础管理和精神建设的团场领导,开始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凝聚人心、传承精神上来。
一些原本觉得在基层没“钱”途的年轻技术人才,在看到那些扎根一线的典型事迹后,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选择,选择留下或奔赴艰苦岗位。
在北疆某个以种植棉花闻名的师市,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一个连队为了争创高产,私下里打算挪用一部分原本用于改善职工文化活动的经费去购买更贵的滴灌设备。
这事在连队民主生活会上被提了出来。一位年轻的技术员,受魏全友事迹的感召,勇敢地站出来反对:
“连长,我们现在产量已经不低了。但大家业余生活枯燥,精神面貌不振,这才是大问题!”
“魏爷爷在边境线上,条件那么苦,靠的是什么?是精神!我们不能只盯着产量数字,忘了咱们兵团人的根本!这文化活动经费,不能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