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话,得到了越来越多职工的支持。最终,连队不仅没有挪用经费,反而自发组织起来,利用业余时间平整土地,自己动手修建了一个小型的文化广场。
这件事被作为“价值观回归”的典型案例,在兵团范围内宣传推广。
当然,转变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也有一些杂音,认为这是“走回头路”、“不切实际”、“唱高调”。
有人私下抱怨:“光讲奉献,不给实惠,谁干啊?”
面对这些,亦菲很清醒。她在一次工作推进会上说:
“我们重塑价值观,不是要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更不是要大家回到过去过苦日子。”
“而是要明确,作为兵团人,什么是更重要的、更根本的价值追求。是要在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守住我们的精神高地,确保兵团的事业永不变色、永不断流。”
她强调,要将精神激励与合理的物质保障结合起来。
让奉献者得到尊重,让实干者得到实惠,但这个“实惠”的衡量标准,必须是多元的、更加注重长远和社会效益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回归初心、牢记使命”活动成效逐渐显现。
兵团上下下下,谈论理想、信念、奉献、责任的人多了,盲目攀比收入、计较个人得失的风气得到了有效遏制。
尤其是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时,那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兵团作风更加凸显。
年底,兵团举行了隆重的“兵团精神模范”表彰大会。
魏全友等一批老典型,以及在新时期各条战线上涌现出的新模范,胸佩大红花,接受了最高的荣誉和全体兵团人的致敬。
魏全友作为代表发言,他没有讲稿,依旧是他那朴实的语言:
“我就是一个兵,做了该做的事。看到现在兵团这么好,孩子们这么有出息,还有这么多年轻人愿意接过我们手里的枪,我高兴!兵团精神,丢不了!”
台下,掌声雷动。亦菲看着这一幕,眼角湿润了。她知道,这项工作任重道远,需要持之以恒。
但此刻,她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兵团精神在新一代人身上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表彰大会后不久,亦菲收到了一封来自基层团场的信。信是一个刚毕业分配到那里的大学生写的,信中写道:
“亦菲副总,以前我总想着怎么尽快离开这片戈壁,去大城市发展。但听了魏爷爷的故事,参加了团里的价值观讨论,我改变了想法。”
“这里或许没有大城市的繁华,但这里有值得我们用青春守护的东西。我决定留下,像父辈们一样,做一个真正的兵团人。”
看着这封信,亦菲欣慰地笑了。她走到窗前,望着远方。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