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2章改变
吉普车在崎岖的边境巡逻路上颠簸,最终在那几间熟悉的、简陋的干打雷前停下。
魏全友和老伴依旧如往常一样,听到车声便迎了出来。看到亦菲,老人有些惊讶,更多的是高兴。
“首长,你怎么又跑到这山沟沟里来了?”
魏全友握着亦菲的手,那双布满老茧和冻疮疤痕的手,粗糙却异常有力。
“魏叔,我们这次来,是想好好听听您的故事,把您和像您一样的老兵们的故事,讲给兵团所有的孩子们听。”亦菲真诚地说。
接下来的几天,采访组驻扎在哨所附近。他们跟着魏全友巡边,体验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孤独与艰辛。
他们听魏全友和老伴讲述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如何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守护界碑,如何在暴风雪中迷路又奇迹生还,如何与企图越境的坏人斗智斗勇。
如何与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结下鱼水深情……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平淡如水的叙述,但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惊人的力量和深沉的情感。
魏全友指着墙上那张“八一”阅兵观礼照片,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
“那天,看到咱们军垦城那么热闹,孩子们那么有出息,我心里啊,比喝了蜜还甜。就觉得,这辈子,值了。”
他还拿出一个铁盒子,里面珍藏着各种奖章、奖状,还有一本磨破了边的《兵团战士守则》。
他抚摸着这些物件,眼神坚定:“这些东西,不值钱,但比我的命还重。这是组织给我的信任,是咱兵团人的魂儿。丢了啥,也不能丢了魂儿。”
随行的记者含泪记录,创作人员心潮澎湃。
他们意识到,这不是在采访一个典型,而是在触摸一段活着的历史,一种不朽的精神。
与此同时,兵团各级组织也行动起来,广泛发掘和推荐各条战线上的先进典型。
不仅有像魏全友这样的“戍边模范”,还有被誉为“大漠园丁”、在戈壁滩上种出千亩绿洲的林业专家。
有扎根团场医务室数十年、救治了无数各族群众的“马背医生”。
有在科技攻关中废寝忘食、取得重大突破的“兵工匠人”。
也有在民族团结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被少数民族群众亲切称为“汉族阿娜”(妈妈)的基层干部……
一个个鲜活、立体的榜样被挖掘出来,他们的事迹通过兵团电视台、报纸、新媒体平台,以系列报道、纪录片、广播剧、话剧等多种形式,铺天盖地地进行宣传。
特别是关于魏全友的纪录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