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村庄,亦菲又来到兵团连队,听取了连队干部和职工的意见。
职工们也满腹委屈,认为自己在戈壁上开荒种地不易,水资源本就紧张,村庄的某些用水方式确实存在浪费。
掌握了第一手情况后,亦菲将双方代表请到连部会议室。
她没有各打五十大板而是首先肯定了双方都为这片土地的开发建设做出了贡献,都是这片土地的主人。
“阿达西(朋友)”她看着双方代表语气平和而有力,“水和土地一样,是养育我们的母亲。
母亲不会希望她的孩子们为了争夺乳汁而打架。问题出在沟通不畅,出在设施老化,而不是我们之间有什么化解不了的矛盾。”
她当场提出了解决方案:第一,由兵团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立即修缮和升级共用的水利设施。
第二,成立由兵团连队、地方村庄和水利部门共同组成的水资源管理委员会,民主协商用水分配。
第三,建立定期联谊交流机制,比如共同举办文体活动、技术培训等,增进了解和友谊。
这个方案,既解决了眼前的实际困难,又着眼于长远的民族团结。尤为关键的是,亦菲亲自坐镇,督促各方当场敲定了细节和时间表。
看到兵团来的女首长如此公正、务实,而且真心实意为他们着想,无论是维吾尔族村民还是兵团职工,都被打动了。
阿卜杜勒老人拉着亦菲的手说:“首长,您就像天上的月亮,照亮了我们心里的疙瘩。我们听您的!”
一场潜在的冲突,化为了促进团结的契机。
亦菲离开时,双方代表一起将她送到村口,气氛已然融洽。
回到兵团总部,亦菲将这次处理纠纷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向叶倩倩建议。
在全区推广这种“深入一线、倾听民意、共建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和民族团结工作模式。叶倩倩深以为然,立即部署落实。
经过新能源联盟筹建和民族纠纷化解这两件大事,亦菲在兵团总部迅速树立起了威信。
大家看到,这位年轻的女性副总,不仅懂经济,会管理,更善于处理复杂敏感的社会问题,有着一颗公正为民的心。
就在亦菲全身心投入新工作时,家庭方面也传来了意想不到的转机。
一个周五的傍晚,亦菲刚结束一个会议,略显疲惫地回到公寓。推开门的瞬间,她愣住了。
客厅里,飘荡着饭菜的香气。系着围裙的叶风,正手忙脚乱地将一盘西红柿炒蛋端上桌。
旁边,坐着一位笑容温和的老妇人——是玉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