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树得有两三人合抱粗,树干上爬满了青苔,枝桠歪歪扭扭地伸向天空,刚被雨水洗过的槐叶绿得发亮,细碎的花瓣落在地上,铺了层浅白的绒毯。小宇指着树干西侧:“你看,那就是我刻的竹叶。”阿竹凑过去,果然看见一道浅浅的刻痕,叶尖有点歪,叶脉却刻得认真,旁边还歪歪扭扭刻了个“宇”字。
“在哪找信呀?”阿竹仰着头,目光在树身上扫来扫去。小宇绕着槐树走了两圈,指尖摸着粗糙的树皮,忽然停在一处凸起的树瘤旁——树瘤像个小小的树洞,洞口盖着片完整的槐叶,叶尖压着颗小石子。他小心地移开槐叶,洞里果然放着个牛皮纸信封,信封上没有署名,只画了片翠绿的竹叶,和阿竹颈间的吊坠一模一样。
“找到了!”小宇把信封捧出来,阿竹连忙凑过来,两人蹲在槐树下,像捧着件稀世珍宝。信封封得很严实,小宇捏着边角轻轻撕开封口,里面掉出一张叠得整齐的信纸,还有一片新鲜的竹叶——叶片上沾着的水珠还没干,像是刚摘下来的。
阿竹展开信纸,小宇凑过去一起看。字迹是手写的,笔锋温柔,字里行间带着暖意:“致握竹叶而来的织网人:此树为我守了三十年,当年林溪姑娘路过时,曾在这树下给我讲过灯塔的故事,说守着一个约定,就像守着一盏灯。如今我要去寻我的故人,便把这‘守槐人’的担子交给你们。树洞里有我藏的竹种,春天种在纪念馆的窗前,等竹子长起来,风一吹,就像我还在和你们说话。别担心我,我只是去赴另一个约定——就像你们以后,也会赴无数个约定一样。”
信纸末尾没有署名,只画了个小小的槐叶图案。阿竹把信纸叠好放进信封,又小心翼翼地把新鲜竹叶夹进日记,抬头问小宇:“守槐人奶奶是不是也去当织网人了?”小宇点点头,想起灯塔老人说的“守灯人不是孤独的”,忽然觉得心里软软的:“嗯,她去走新的路了,我们来守着她的约定。”
两人刚要起身,阿竹突然指着树洞:“里面还有东西!”小宇伸手一摸,摸出个小小的布包,打开一看,里面装着一把褐色的竹种,颗颗饱满,还带着点泥土的湿气。“是守槐人奶奶说的竹种!”阿竹把竹种捧在手心,像捧着一堆小小的希望。
“我们回去种在纪念馆窗前吧,”小宇拉着阿竹的手,“等竹子长起来,林念姐姐肯定会很高兴。”阿竹重重点头,把布包放进背包,又把信封揣进怀里,仿佛这样就能把守槐人的心意贴得更近。
两人往回走时,太阳已经升到了半空,阳光穿过槐叶的缝隙,在地上投下跳动的光斑。阿竹突然问:“小宇哥哥,我们以后是不是也要给下一个织网人留信呀?”小宇想了想,笑着说:“当然啦,就像林溪奶奶给灯塔老人留信,守槐人奶奶给我们留信,我们也要把故事写下来,让下一个人知道,这里有人守过。”
阿竹似懂非懂地点头,忽然停下脚步,从背包里掏出纸笔——是小宇之前给她的小本子,封面画着竹叶。她趴在路边的石墩上,一笔一划地写:“今天我和小宇哥哥在老槐树下找到一封信,守槐人奶奶把竹种留给我们了。我会好好守着槐树,也会好好种竹子,等下一个织网人来,我就给她讲槐树的故事。”写完后,她把纸条折成竹叶的形状,塞进了老槐树的树洞里,还学着守槐人的样子,用槐叶和小石子盖好。
“这样,下一个人就能找到了。”阿竹拍了拍手,脸上沾了点泥土,却笑得格外灿烂。小宇看着她的样子,忽然想起自己第一次跟着林念找线索时的模样,那时他也像阿竹这样,对每一个细节都充满好奇,对每一个约定都满心敬畏。
两人回到镇口时,远远就看见林念站在纪念馆门口等他们。她手里拿着两个竹编的小篮子,里面放着刚蒸好的竹叶糕,热气裹着竹叶的清香,飘得老远。“找到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