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终于走到了竹林深处的小溪边。
溪水比平日里涨了些,顺着鹅卵石潺潺流淌,“叮咚”的水声混着竹叶的轻响,像一首温柔的曲子。溪中央的石台上,竟放着一个竹编的小盒子,盒身编着细密的竹叶纹,盒盖上用朱砂刻着“织网人启”四个字,正泛着柔和的光,在雨雾里格外显眼。
“是给我们的吗?”阿竹踮着脚,小手伸得长长的,想够到石台,却差点摔进水里。小宇连忙拦住她,小心翼翼地踩着露出水面的石头走过去,水没过了他的鞋尖,冰凉的触感让他缩了缩脚,但还是稳稳地把竹盒捧了回来。
盒子打开的瞬间,一片干枯的竹叶从里面飘了出来,落在阿竹的掌心。叶片上用墨笔写着一行小字,字迹娟秀:“竹语镇东,老槐树旁,有未拆的信。”墨痕还带着点潮意,边缘微微发卷,像是刚写下不久。
阿竹把干枯的竹叶轻轻夹进林溪的日记里,小心翼翼地按了按,抬头看向小宇:“我们现在就去老槐树那里吗?”小宇重重点头,把竹盒放进背包里,还不忘拉过阿竹的手,用袖子擦了擦她掌心的水渍:“走,我带你去认路,老槐树的树皮可糙了,去年我还在上面刻过一片竹叶呢,就是有点歪歪扭扭的。”
两人踩着湿漉漉的竹叶往回走,阳光不知何时悄悄钻了出来,透过竹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点,像撒了一把碎金子。阿竹突然放慢脚步,轻声问:“小宇哥哥,等我们找到那封信,是不是就要当‘守路人’了?就像林念姐姐守着纪念馆那样?”
小宇愣了一下,回头望了望远处的纪念馆——窗子里亮着暖黄的灯,林念的身影正映在窗上,手里拿着一块布,轻轻擦拭着展柜里的怀表,像一尊温柔的剪影。他想了想,重重点头,伸手摸了摸阿竹颈间的竹形吊坠,指尖传来冰凉的触感:“林念姐姐说,传承就是把别人的勇气变成自己的等待。以后我们守着纪念馆,守着望星台,就能让更多握着竹叶的人,找到回家的路。”
阿竹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小手攥得更紧了,连指节都有些发白。雨彻底停了,风从竹林深处吹来,带着竹叶的清香,吹得两人的衣角轻轻晃动。两个孩子的笑声在竹林里回荡,清脆得像风铃,手里的竹叶泛着淡淡的微光,像两簇小小的火苗,在时光的雨巷里,照亮了新的旅程。
林念站在竹林入口,看着他们的身影渐渐靠近,阳光落在他们身上,把头发染成了浅金色。她忽然明白——所谓“新生”,从来不是故事的结束,而是旧的牵连长出新的枝芽,是少年人的脚步接过时光的线,把那些未完成的约定、未说尽的心意,继续织进下一段岁月里。
竹语镇的雨停了,巷口的灯笼还亮着,暖黄的光映在青石板上,像铺了一层碎金;纪念馆的窗还暖着,里面摆着旧日记、老怀表,藏着一代又一代织网人的故事;而握着竹叶的少年,正带着新的期待,迈着轻快的脚步,走向下一个藏着约定的地方。
那些永不熄灭的牵连,就像雨后的竹子,在时光里悄悄拔节,一节一节,向着阳光生长,生生不息。
竹语星声:永不熄灭的牵连(润色合集)
新生篇:雨巷竹与少年行(续)
往镇东去的路,小宇熟得很。雨后的空气里裹着泥土的腥气和槐花香,阿竹一路走一路问,手指着路边冒芽的狗尾草、墙头上探头的牵牛花,连趴在石墩上晒毛的花猫都要停下来看两眼。小宇耐着性子答,偶尔还会指着巷口的老井说:“去年夏天我和林念姐姐在这打水,井水冰得能冻着舌头。”阿竹便睁大眼睛想象,小手不自觉地晃了晃,攥着的林溪日记硌得掌心微微发疼,却舍不得松开——那里面夹着刚找到的干枯竹叶,像藏了个小小的秘密。
走了约莫一炷香的功夫,老槐树的影子终于撞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