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念笑着迎上来,伸手擦了擦阿竹脸上的泥土。阿竹连忙把信封递过去,像献宝似的:“林念姐姐,你看!守槐人奶奶留的信,还有竹种呢!”
林念接过信,细细读了一遍,眼眶微微发热。她抬头看向老槐树的方向,仿佛能看见那个守了三十年槐树的老人,正背着行囊,朝着某个藏着约定的地方走去。“我们现在就去种竹种吧。”林念牵着两个孩子的手走进纪念馆,从屋里拿出小铲子,在窗前的空地上挖了个小坑。
阿竹小心翼翼地把竹种放进坑里,小宇帮着填土,林念则在旁边浇水。竹种埋进土里的瞬间,阿竹忽然指着坑边的泥土说:“你们看!有光!”两人低头看去,泥土里竟透出淡淡的绿光,像有什么东西在悄悄发芽。林念忽然明白,这不是普通的竹种,是守槐人用心意滋养的“约定之种”,只要有人记得,就会生根发芽。
种完竹种,三人坐在纪念馆的竹椅上吃竹叶糕。阿竹咬了一口,甜丝丝的竹叶香在嘴里散开,她忽然说:“林念姐姐,以后我也要像你一样,守着纪念馆,给来的人讲林溪奶奶、灯塔老人和守槐人奶奶的故事。”林念笑着摸了摸她的头,又看了看身边的小宇——小宇正把竹叶糕的碎屑喂给窗台上的麻雀,眼神温柔,早已没了当年的懵懂。
午后的阳光透过竹窗,洒在展柜里的怀表、日记和信封上,暖得让人犯困。阿竹趴在桌上,翻着林溪的日记,手指轻轻拂过夹在里面的竹叶;小宇则在留言墙上写着什么,字迹比之前工整了许多;林念坐在窗边,看着刚种下的竹种,泥土里的绿光还在隐隐闪烁,像一颗小小的星星。
忽然,阿竹颈间的竹形吊坠亮了起来,和窗台上的竹种、展柜里的竹叶相互呼应,三道绿光在屋里连成一道线。阿竹惊喜地叫起来:“小宇哥哥,林念姐姐,你们看!”林念抬头,看见那道绿光顺着窗户飘出去,朝着竹海的方向飞去,像在指引新的方向。
小宇放下笔,走到窗边,目光追着那道绿光:“是新的信号吗?”林念摇摇头,笑着说:“不是,是守槐人奶奶的心意,在和我们说‘再见’呢。她知道,我们会好好守着这里。”
阿竹似懂非懂地点头,把脸贴在冰凉的竹窗上,看着外面的阳光。她忽然觉得,掌心的竹叶、颈间的吊坠、窗前的竹种,都像是有生命的,它们藏着无数人的心意,也藏着无数个约定,像一张看不见的网,把所有织网人都连在一起。
夕阳西下时,纪念馆的灯又亮了起来。巷口的灯笼也一盏盏亮起,暖黄的光映在青石板上,和纪念馆的灯光连成一片。阿竹趴在展柜前,指着怀表对小宇说:“等竹子长起来,我们就把今天的事写进日记里,好不好?”小宇点头:“还要画上周的雨巷,还有老槐树的样子。”
林念站在门口,看着两个孩子的身影,忽然想起守护者说的“下一站”。她知道,属于她和小宇的旅程或许告一段落,但属于阿竹、属于下一个织网人的故事,才刚刚开始。那些藏在竹叶里的约定,那些刻在时光里的牵连,会像窗前的竹种一样,在每一个愿意相信的人心里,生根、发芽,长成参天的竹子。
晚风从竹海吹来,带着竹叶的清香,吹得纪念馆的灯笼轻轻晃动。灯下,阿竹的笑声、小宇的絮语,还有林溪日记里的故事,都在时光里轻轻流淌,像一首永远不会结束的歌——歌里唱着灯塔的光,麦田的风,老槐树的约定,还有那些握着竹叶的少年,在雨巷里、在竹林间、在时光的每一个角落,把永不熄灭的牵连,轻轻传递下去。
竹语星声:永不熄灭的牵连(润色合集)
新生篇:雨巷竹与少年行(再续)
竹种种下的第三日清晨,阿竹是被窗棂上的微光闹醒的。天刚蒙蒙亮,纪念馆的竹窗还沾着晨露,她揉着眼睛爬起来,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