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
其行事只求效率与威慑,确实与儒家倡导的“仁政”、“王道”格格不入。
“陛下,”张居正沉吟片刻,声音沉稳而透着无奈,“苏平之功,不可没。其荡清海氛,拓土增赋,于国有大功。然......御史所言,亦非全虚。倭岛人口锐减,幸存者尽数为奴,此事天下皆知,难以遮掩。若朝廷一味回护,
恐寒天下士林之心,亦有损陛下仁德之名。”
他顿了顿,抬眼看向万历,说出了权衡已久的方案:“如今倭寇主力已灭,大局已定。当务之急,乃是稳定新附之地,并安抚朝堂舆论。不若......下旨召苏宁还朝,叙功行赏,明升其职,实则将其调离岛。同时,选派一员
稳重持国,通晓军事之大将,接替镇守事宜,整饬军纪,缓和局面。”
万历闻言,略显稚嫩的脸上闪过一丝复杂。
他内心对苏宁是欣赏甚至有些依赖的,苏宁能办事,能弄来钱粮。
但面对文官集团几乎一致的压力,以及张居正这位严师的意见,他不得不妥协。
“先生所言甚是。”万历最终叹了口气,“拟旨吧!召回京师,另有任用。至于接替之………………”
张居正早有腹案,接口道:“臣荐宁远伯李如松。李将军乃名将之后,骁勇善战,足以威震宵小;且其为人,较之苏宁更知进退,明规矩,当能妥善处置后续,不致再授人以柄。”
“准。”万历点了点头。
不久,一道措辞褒奖,实则明升暗调的圣旨便快马加鞭送往倭岛。
圣旨中盛赞苏宁“平安邦,功在社稷”,特命其即刻交接军务,返京述职。
与此同时,大将李如松受命持节钺,率领一部精锐北兵,启程前往倭寇本岛,接替苏宁的镇守之职。
他的任务明确:在维持大明对银矿等核心利益绝对控制的前提下,整肃军纪,缓和过于紧张的对立情绪,将这片新附之地的治理,重新拉回儒家“文治武功”的轨道上来。
苏宁接到圣旨时,神色平静,并无太多意外。
他深知自己在倭岛的作为必然引来非议。
他坦然交出兵权,在与李如松进行简短的交接后,便登上了返回大明的海船。
站在船头,回望那渐行渐远的列岛,苏宁的眼中并无波澜。
他的目的已经达到??倭寇威胁根除,石见银山等战略资源落入掌控。
至于朝堂上的风波,不过是下一步棋局的开端而已。
他知道,返回京城,等待他的将是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
京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