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苏宁放下手中的朱笔,目光平静。
他自然明白,杀伐是手段,而非目的。
将潜在的抵抗力量彻底肉体消灭既不现实,也非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自然不能全杀光。”苏宁的声音冷静而务实,“首恶元凶,罪大恶极者,公开明正典刑,以儆效尤,告慰我大明沿海死难军民之灵。至于其余俘虏……………”
他走到悬挂的巨幅舆图前,手指精准地点在了几个标注了矿藏符号的位置,其中最醒目的,便是那座名震天下的石见银山。
“全部登记造册,戴上重镣,编为矿役营。”他的命令清晰而冷酷,“石见银矿,佐渡金山,以及所有已探明的各类矿山,正是需要人力之时。让他们用余生,在地下为自己,也为他们的族人所犯下的罪孽赎罪吧。”
这道命令被迅速执行。
无数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倭寇俘虏,被剥去了铠甲武器,套上了沉重的铁镣,在明军士的严密监视下,如同沉默的蚁群,被驱赶进入一个个深不见底的矿洞。
曾经挥舞太刀劫掠四方的双手,如今只能紧握粗糙的镐凿,在暗无天日的地下,为大明的国库,开采出亮闪闪的白银与黄澄澄的黄金。
这些矿山,尤其是石见银山,在苏宁带来的、超越时代的开采技术和严格管理下,生产效率远超以往。
源源不断的贵金属开始流入大明的财政体系,极大地缓解了此前因大规模用兵而带来的国库压力,也为苏宁后续更宏大的改革计划,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曾经滋生海盗的土壤,如今正被改造成滋养帝国的富矿。
硝烟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矿山上升腾的尘烟与叮当作响的镐凿之声,谱写了一曲征服与掠夺的终焉乐章。
石见银山的矿烟尚未散尽,来自都察院的弹劾奏章,便已如雪片般飞入了京城的紫禁城。
乾清宫内,年轻的万历皇帝蹙眉看着御案上堆积如山的奏本,张居正立一旁,面色同样凝重。
“先生,你看这……………”万历将一份措辞尤为激烈的奏章推向张居正面前,“御史连章劾奏苏宁在倭寇本岛纵兵劫掠,行无差别屠杀之举,致使岛上人口锐减,十不存一。哪怕是倭主王室和贵族都被屠戮殆尽,更言其将幸存之二
百万众尽数贬为奴役,驱赶入矿,有伤天和,悖逆圣人之教!言官们群情汹汹,要求严惩苏宁,以正视听。”
张居正缓缓展开奏章,目光扫过上面触目惊心的字句......
“杀降服,有损国体”、“苛暴甚于桀纣”、“倭岛几成鬼域”。
他心中明镜一般,这些指控虽不乏言官风闻奏事、夸大其词的成分,但核心却并非空穴来风。
苏宁在倭岛的手段,他早有耳闻,“永不封刀”的命令更是打破了诸多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