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文华殿。
御前会议的气氛凝重得如同结冰的湖面。
都察院的几位御史慷慨陈词,历数苏宁在倭岛“纵兵屠戮”、“祸及妇孺”、“有伤圣德”等十大罪状,要求严惩不贷,以正国法。
年轻的万历皇帝高踞御座,眉头微蹙,目光不时扫向站在下首,身着麒麟服,却神色平静如水的苏宁。
张居正与几位阁臣分列两侧,皆屏息凝神,等待着苏宁的回应。
就在一位御史引经据典,痛心疾首地斥责其行为“比诸白起亦不为过”时,苏宁终于动了。
他并未如众人预想那般激烈辩驳,而是整了整衣冠,向前一步,朝着御座深深一揖,声音清晰而沉稳地响起:
“陛下,诸位阁老,御史大人所言....……句句属实。”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
连原本闭目养神的张居正都骤然睁开了眼睛,锐利的目光投向苏宁。
那些正准备继续口诛笔伐的御史们也像被扼住了喉咙,一时语塞。
苏宁抬起头,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沉痛与自责,继续陈述,语气诚恳得令人动容:“当日战况紧急,臣为彻底根除倭患,率王师穷追残寇,直抵其本岛。然长途跨海远征,兵力实有不及。为弥补兵力缺口,无奈之下,臣于琉
球就地征募仆从军助战。”
他微微一顿,仿佛在回忆一段不堪回首的过往,声音低沉了几分:“臣深知琉球与倭寇本岛世代血仇,积怨甚深。然臣......臣一时疏忽,未能及时察觉此中隐患,更未能预先严加约束。待到登陆之后,琉球仆从军因世仇杀红
了眼,战况又瞬息万变,竟......竟酿成失控屠戮之祸。”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无奈”、“疏忽”、“未能察觉”等看似认错的字眼,却巧妙地将主导责任推给了兵力不足的“客观困难”和琉球世仇的“不可控因素”。
而他自己,只是一个因局势所迫,一时失察的统帅。
“待臣发现局势失控,竭力弹压时,已然......为时已晚,死伤颇重。”苏宁适时地流露出几分恰到好处的懊悔,随即再次深深躬身,语气斩钉截铁,“此皆臣思虑不周,约束不力,御下无方之过!臣无颜狡辩,甘领陛下与朝廷
一切处罚,绝无怨言!”
他这番以退为进,避重就轻的请罪,姿态放得极低,将一场可能涉及“反人类”的军事指控,成功转化为了一次“战术失误”和“管理失职”。
他主动承认了屠戮之“果”,却巧妙解释了世仇和失控的“因”,并将自己定位成一个“想做好事却出了意外”的负责人。
这番表态,让原本准备死磕的御史们一时难以发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