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再次降临,城市披上银装,街道清冷,连路灯都仿佛冻得发颤。
市政高调宣布:新型智能供暖系统全面接入,旧管网即日淘汰,全城步入“智慧温控”新时代。
新闻发布会现场,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未来社区的模拟画面——恒温家居、人工智能调节、远程控温,科技感扑面而来。
可就在工程启动首日,诡异的事发生了。
全市新建终端集体失联,数据无法上传,系统提示“信号异常”。
技术人员紧急排查,光纤无损、基站正常、云端稳定,一切逻辑皆通,唯独现实不通。
唯有城北贫民区,信号畅通无阻,温度曲线平稳如常,甚至比预期更精准。
“这不可能。”总工程师盯着监控屏,额头渗汗,“那片区域连5G都没覆盖,凭什么联网?”
调查组连夜进驻。
撬开一台老旧路由器外壳时,所有人愣住——主板上竟被人手工焊接了一枚古怪元件:一片磨得发亮的铝饭盒碎片,串联三颗生锈螺丝,用细铜丝缠绕固定,像某种原始图腾。
更离奇的是,系统自动推送了一条本地消息,仅该区可见:
“今晚七点,记得关窗。”
没有署名,没有来源,却在傍晚六点五十五分,准时弹出在每一户居民的智能面板上。
那一刻,奇迹悄然发生。
原本喧嚣的街巷忽然安静下来。
加班的人提前退场,遛弯的老人折返家中,连网吧少年也默默拔掉耳机,骑车穿过风雪归家。
七点整,城北万家灯火次第亮起,锅碗瓢盆叮当响起,饭菜香气混着暖气从门缝溢出。
一家人围坐炉边,话着琐碎家常,笑声撞在玻璃上凝成水雾。
萌萌站在巷口,肩扛沉重的工具包,呼吸在寒风中凝成白烟。
他望着一扇扇透光的窗,看着那些模糊却温暖的身影,终于缓缓卸下背包,从夹层取出最后一张手绘图纸——密密麻麻的管线走向、热力节点、信号反射角,是他三年来无声守护的全部心血。
他没说话,只是将图纸轻轻折成一只纸船,放入巷尾那条结着薄冰的溪流。
纸船顺水而行,漂过废弃泵站,掠过涂鸦墙角,行至百米外突遇暗流,骤然打转,竟逆流回旋,最终轻轻撞上岸边石缝。
萌萌皱眉,走过去拾起。
图纸已被浸湿,墨迹晕染,可就在这凌乱水渍之间,竟自然勾勒出一个笑脸——歪斜、稚气,却熟悉得让他心头一震。
那是母亲生前画过的表情。
他仰头笑了,笑得眼眶发烫,笑得肩膀轻颤。
然后他把纸塞进路边垃圾桶,转身大步离去,再未回头。
当晚,十七个社区的烟囱几乎同时喷出短促白雾,整齐得如同一次集体呼吸,持续整整十三秒。
气象局记录到异常热流波动,却查无源头。
而在另一端,程远拄着旧伞,走进已更名为“智慧公园”的原小学旧址。
曾经的“灰语亭”早已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智能长椅、感应路灯和生态草坪。
他蹲下身,掌心贴地,指尖触到一丝微弱震动——像是某种频率的共振,藏于地砖之下。
深夜,他取出随身携带的瓷片,轻轻贴在地缝处。
片刻后,瓷片发热,温度升至与人体相近。
他没动,只是盘膝坐下,闭目静守。
黎明时分,一群晨练老人路过。
忽然一人驻足,望着空地喃喃开口:“爸,今年清明我带孙女去了。”
另一人接话:“我也去了,烧了你最爱的桂花糕。”
有人低头抹泪,有人微笑点头,仿佛对面真站着谁。
程远睁眼,静静起身,将瓷片埋入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