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说,“我一个人再能干也有限。”
在常带领下,通讯科形成了一套高效的工作流程:截收、整理、分析、破译、验证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确保情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更重要的是,常开始培养新人。
他将自己的知识和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同志,为根据地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
“抗战是长期斗争,需要接班人。”
常常这样说,“我不能永远扛着这副担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常的破译技术越来越精湛,甚至能够通过分析电文风格判断出报人的身份和状态。
“这个报务员肯定睡眠不足,”
他指着一段电文说,“编码错误比平时多,节奏也不稳定。
可能他们的通讯部门也面临压力。”
这种洞察力为八路军提供了更多判断依据。
有一次,根据常的分析,八路军判断日军某个联队因连续作战而疲惫不堪,于是起突袭,取得重大胜利。
常的突破不仅带来了战术上的胜利,更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士气。
大家看到,八路军不仅有勇气和意志,也有智慧和技术,能够与装备精良的日军斗智斗勇。
一天傍晚,赵铁鹰特意来找常:“老常,多亏你们的情报,我们少牺牲了很多同志。
我代表利刃小队谢谢你!”
常握着他的手:“应该说谢谢的是我。
没有你们前线同志舍生忘死,哪来我们研究的材料?”
两人相视而笑。
在这片艰苦的土地上,不同岗位的人们以各自的方式为抗战贡献力量,共同支撑着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
夜幕降临,通讯科的帐篷里依然亮着灯。
常和同事们继续研究着日军的电文,试图破解更多的秘密。
在这个无形的战场上,他们用智慧和毅力与敌人较量,为前方的战友点亮明灯,为根据地的生存展提供着至关重要的情报支持。
常的突破是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八路军的抗战进入了新的阶段——从单纯的勇气对抗,到智慧与勇气并重的新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