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落在了赵铁鹰肩上。
他带领利刃小队连夜出,前往老鹰嘴一带侦察。
“队长,常科长这次靠谱吗?”
小陈一边行军一边问,“万一又是白跑一趟”
赵铁鹰语气坚定:“常从不说没把握的话。
既然他敢打包票,就一定有把握。”
事实证明常的判断完全正确。
利刃小队在老鹰嘴附近现了日军侦察兵的活动痕迹,还捕捉到了一些无线电信号,经通讯科分析,与破译情报一致。
“确认了,鬼子运输队肯定会走这条路。”
赵铁鹰通过电台汇报,“建议按原计划设伏。”
伏击战打得干净利落。
基于常提供的详细情报,八路军精准掌握了日军运输队的兵力配置、行进时间和路线。
战斗只用了不到二十分钟,全歼护卫日军,缴获了大量急需物资。
当满载药品、电池和通讯设备的车队驶回根据地时,军民欢欣鼓舞。
这些物资对根据地的生存和展意义重大。
庆功会上,陈征特意将常请上台:“同志们!
今天这场胜利,先要归功于常同志和他的通讯科!
他们破译了日军密码,为我们提供了精准情报!”
台下响起热烈掌声。
常却谦虚地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通讯科全体同志的努力,更是利刃小队用生命换来的密码本和电文。”
会后,陈征单独找常谈话:“常同志,你们的工作非常重要。
有了情报优势,我们就能变被动为主动。”
常汇报了下一步计划:“我们已经基本掌握日军联队级单位的通讯规律,接下来要尝试破译更高级别的密码。
同时要加强无线电侦听和测向能力,争取定位日军指挥所位置。”
陈征全力支持:“需要什么尽管提!
人员和设备优先保障你们!”
从此,常的通讯科成了根据地的“千里眼”
和“顺风耳”
。
他们能够较稳定地截获和破译日军部分联队级单位的通讯,获得了关于兵力部署、物资运输的宝贵情报。
基于这些情报,八路军打了几个漂亮的伏击战,以极小代价取得较大战果。
日军开始感到困惑:为什么八路军总能精准地找到他们的弱点?
一天,常破译了一份特别重要的电文:日军一支高级军官观摩团将前往前沿视察。
“这是个好机会!”
陈征当即决定,“打掉这个观摩团,对日军士气将是沉重打击!”
基于常提供的详细行程安排,利刃小队再次出击,成功伏击了日军观摩团,击毙包括一名少将在内的多名军官。
此战震动华北日军高层。
他们开始怀疑密码已被破译,但又不敢相信八路军有这种能力,只能归咎于“巧合”
或“运气”
。
常的工作越来越重要,压力也越来越大。
日军频繁更换密码和呼号,他必须时刻保持警惕,跟上变化。
经常连续工作数日不休息,常的身体渐渐吃不消。
一次,他在分析电文时突然晕倒,被紧急送医。
诊断结果是过度疲劳和营养不良。
陈征得知后,特意派人送来一小罐奶粉——那是缴获的战利品,极其珍贵。
“告诉常,他的健康比任何情报都重要!”
陈征嘱咐通讯员,“根据地可以少打一仗,但不能没有常!”
常醒来后,看到那罐奶粉,感动不已。
但他只冲了一杯,其余的全部分给了通讯科的同志们。
“工作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