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11月-194o年1月·跨洋航线与金井整训地)
一、征途初启:从湘水到黄浦江
1939年11月6日清晨,长沙湘江码头薄雾未散,一艘军用汽艇正等待着王小虎。
林文斌亲自将他送到码头,手里提着一个沉甸甸的布包,里面是几袋炒米和腊肉。
“小虎,路上吃的,别舍不得。
到了美国,好好学,1o1军的弟兄们等着看你出息。”
王小虎接过布包,眼眶泛红,对着林文斌敬了个军礼:“师座放心,俺记着了!”
汽艇缓缓驶离码头,他站在船头,望着岸边林文斌的身影越来越小,直到消失在晨雾中,才转身靠在船舷上,掏出林文澜送的钢笔和笔记本,写下第一行字:“11月6日,离开长沙,去上海,再去美国。
想念金井的弟兄,想念军长。”
汽艇沿湘江而下,三天后抵达武汉,换乘火车前往上海。
火车上挤满了前往前线的士兵和逃难的百姓,车厢里弥漫着汗味和劣质烟草的味道。
王小虎坐在角落,怀里紧紧抱着装有书籍和军装的皮箱,时不时拿出英语课本翻看,嘴里默念着单词。
邻座一位戴着眼镜的年轻人看到他在学英语,主动搭话:“小兄弟,你要去国外?”
“嗯,去美国学打仗。”
王小虎有些腼腆。
年轻人笑了:“我叫陈默,去美国留学学机械。
没想到咱们还是同路。”
两人聊了起来,陈默得知王小虎的经历后,主动帮他补习英语,教他音和语法。
在陈默的帮助下,王小虎的英语进步很快,不仅能流利地进行日常对话,还能看懂简单的英文书籍。
11月12日,火车抵达上海。
上海外滩的景象让王小虎眼花缭乱——高耸的洋楼、穿梭的汽车、金碧眼的外国人,还有悬挂着各国国旗的轮船,这与他熟悉的乡村和战场截然不同。
他按照林文澜的嘱咐,找到美国驻上海领事馆的联络人,被安排住进了一间临时招待所,等待前往美国的轮船。
在上海的日子里,王小虎每天都会去外滩的码头,看着来来往往的轮船,心里既期待又忐忑。
他写信给林文澜,汇报了途中的经历和在上海的情况,信中写道:“军长,上海很大,有很多外国人,俺正在努力学英语,争取到了美国能听懂教官的话。
俺不会给1o1军丢脸。”
11月2o日,美国军用运输船“罗斯福号”
抵达上海码头。
王小虎与其他几名前往美国学习的中国军人一起登上轮船。
当轮船鸣笛驶离黄浦江时,王小虎站在甲板上,望着祖国的海岸线渐渐消失在视野中,泪水忍不住流了下来。
他知道,这趟远航,是为了更好地回来,为了守护这片他深爱的土地。
二、跨洋风浪:甲板上的淬炼
“罗斯福号”
是一艘万吨级运输船,除了中国军人,还搭载着美国援华物资和几名美军军官。
轮船航行在太平洋上,起初风平浪静,王小虎每天的生活很规律:清晨起来跑步锻炼体能,上午跟着美军军官学习基础英语军事术语,下午阅读林文澜送的特种作战书籍,晚上则在甲板上眺望星空,想念家乡和部队。
但好景不长,出一周后,轮船遇到了强风暴。
狂风呼啸着席卷甲板,巨浪拍打着船身,轮船像一片叶子在海面上颠簸。
王小虎被晃得晕头转向,胃里翻江倒海,趴在船舷边呕吐不止。
一名美军军官看到他,拍了拍他的肩膀,用生硬的中文说:“坚持住,士兵!
这是对意志的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