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三章三度缔盟定共心
宣州城的炊烟终于洗去了连日的血腥,城楼上的“周”
字大旗在晨光中舒展,映得林阿夏肩头的银甲泛着温润的光。
她刚与郭崇巡查完修补一新的城防,柳如眉便捧着一封密封的信函匆匆而来,语气带着几分凝重:“将军,南唐使者再次到访,这次带来了李煜亲写的书信,说是有要事求见。”
郭崇眉头一蹙,将手中的城防图往案上一放:“这李煜葫芦里又卖的什么药?前几日还与吴越联军攻城,如今倒好,反倒主动递信来了。”
林阿夏接过信函,指尖触到封口处的南唐玉玺印记,沉吟道:“想来是联军溃败后,吴越对南唐并未兑现承诺,反而暗中吞并了此前约定的两座县城,李煜这才慌了神。”
她拆开信函,逐字细读,目光渐渐沉了下来。
信中,李煜言辞恳切,先是痛陈吴越的背信弃义,称其“借同盟之名,行吞并之实”
,再回顾显德七年至八年上半年,赵匡胤突然夺权、后周局势动荡时,南唐与后周两次结盟共渡难关的过往,字里行间满是悔意。
末了,他明确提出希望与后周第三次缔结盟约,共讨吴越,还特意提及会另派使者携带国书前往洛阳,面呈符太后。
“第三次结盟?”
郭崇凑过来看完信,语气中满是疑虑,“前两次盟约,一次因赵匡胤夺权引的内乱被迫搁置,一次被你南唐私下与吴越的勾结所破坏,这样的盟约,能作数吗?”
林阿夏将信函放在案上,指尖轻轻敲击着案面:“郭将军所言极是,但我们如今的处境,也容不得轻易拒绝。
宣州守军虽胜,却也伤亡过半,粮草仅够支撑月余,而北方契丹虽仍是盟友,却始终虎视眈眈,中枢援军迟迟难以抽调。
李煜此刻主动结盟,固然是走投无路,却也给了我们一个稳固东南的机会。”
她顿了顿,继续分析:“史书所载,南唐与吴越的盟约本就建立在‘唇齿相依’的权宜之计上,周世宗时期,吴越依附后周,多次袭扰南唐边境,两国早已积怨深厚。
此次李煜与吴越结盟,不过是想借吴越之力制衡我们,如今目的落空,反遭反噬,他必然深知,唯有依靠后周,才能保住南唐的疆土。”
郭崇沉默片刻,终是颔:“你说得有道理。
但结盟之事非同小可,我们需定下严苛的条款,绝不能再重蹈覆辙。”
“这是自然。”
林阿夏眼中闪过一丝果决,“我已让人传令女辅营,从今日起,全军严守三条规矩:其一,与南唐将士接触时,不得泄露城防部署与兵力虚实;其二,凡南唐送来的物资,必须经过三道查验,谨防夹带私物或奸细;其三,若遇南唐军队异动,无需请示,可先行戒备,再上报中枢。”
柳如眉立刻应声:“属下这就去传达命令,确保每位姐妹都牢记在心。”
当日午后,南唐使者便在议事厅见到了林阿夏与郭崇。
使者将李煜的国书副本呈上,补充道:“我主已派心腹大臣携带正式国书前往洛阳,面见符太后。
此次结盟,我主是真心实意,绝无半分二心。
若后周应允,南唐愿将宣州以南的两座县城划归后周管辖,作为结盟的诚意。”
郭崇冷哼一声:“诚意不是靠嘴说的,也不是靠几座县城就能证明的。
前几日联军攻城,南唐将士的刀枪,可没少沾我们后周将士的血。”
使者面色一窘,连忙解释:“那都是吴越的诡计,我主也是被蒙蔽了。
如今吴越已露出獠牙,若不联手遏制,他日必成两国共同的祸患。”
林阿夏摆了摆手,打断了使者的话:“结盟之事,需由中枢定夺。
我们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