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内的工程样品
这个提议让所有人都眼前一亮。相比于追求完美,这个目标显然现实得多。
但是...王磊仍有顾虑,如果降低次要指标,会不会影响最终产品的可靠性?
所以我们要明确每个阶段的重点。林烨在白板上画出一个路线图,第一阶段:解决有无问题,做出可用的工程样品;第二阶段:优化性能,提升到商业化水平;第三阶段:降低成本,实现量产。
新的思路让团队重新找到了方向。会议结束后,大家立即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然而,困难依然存在。在接下来的实验中,团队发现即便只关注核心指标,要实现200次循环寿命仍然困难重重。
界面问题太棘手了。王磊在两周后的进度汇报会上说,我们在第80次循环左右就会观察到明显的界面退化。
制备良率虽然有所提升,但也只达到45%,距离60%的目标还有相当距离。
更让人头疼的是成本问题。吴坤带着财务团队仔细核算后发现,即便采用最经济的方案,成本仍然是锂电池的八倍。
这样下去不行。一天深夜,林烨在办公室里对陈薇说,我们需要更根本的突破。
陈薇递给他一杯热茶:但是至少现在团队有了明确的方向,这比之前盲目尝试要好得多。
你说得对。林烨叹了口气,但我总感觉,我们可能忽略了什么重要的东西。
就在这时,林烨的手机响了,是崔明远打来的。
林总,你能不能来实验室一趟?崔明远的声音带着一丝不寻常的激动,我们可能...可能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东西。
林烨立即赶往实验室。在那里,他看到崔明远和王磊正围着一个测试装置,脸上带着难以置信的表情。
你看这个,崔明远指着屏幕上的数据,我们无意中调整了烧结工艺的一个参数,结果发现...
林烨看向屏幕,眼睛顿时瞪大了。
循环寿命:已进行150次循环,容量保持率85%!
这是怎么做到的?林烨难以置信地问。
王磊兴奋地解释:我们尝试了一种新的热处理工艺,没想到意外地大幅改善了界面稳定性!
这个意外的发现,仿佛在黑暗中点燃了一盏明灯。虽然量产的道路依然漫长,但至少他们知道,突破的方向是存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