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邪乎的传言,根儿都在信息不透明。”
我站起身,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帮我留意下,同事们最关心哪些问题,直接我微信。
下午我去客服部看看,那‘专属电梯’的传言到底是怎么来的。”
下午在客服部,我终于找到了传言的源头——一张贴在电梯口的施工通知,上面写着“货梯临时封闭,仅限施工人员使用”
。
客服部李经理红着脸解释:“前几天马克问货梯啥时候能用,被刚下班的员工听见了,转头就传成‘公司给老外修专属电梯’,后来又添了‘电梯里配咖啡服务’的说法,越传越离谱。”
“让公关部现在澄清公告,附上施工通知原件和维修进度表,再把所有电梯的使用权限公示出来,证明没有‘专属’这回事。”
我拿出记事本记下,“另外,让人力资源部开通‘薪酬咨询专线’,每天安排两个人值班,员工有疑问随时能问,高频问题汇总成周报,每周一在内部平台布。”
走回办公室的路上,我看着员工工位上贴的“冲刺季度目标”
标语,心里很不是滋味——员工愿意为公司拼,公司却没给他们足够的安全感,这才是最该反思的。
“汪氏歧视本土员工”
的话题冲上热搜时,我正在召开管理层会议,投影仪上显示着离职数据:一周内17名核心员工提交申请,3个部门出现消极怠工,连合作多年的经销商都打电话问:“你们是不是本土员工做的产品质量差,只信老外的团队?”
“之前为什么没现这些问题?”
我看向运营总监赵凯,他低着头,声音很小:“以为是小范围抱怨,没当回事,直到昨天去车间,听见工人说‘老板是汉奸’,才知道事情闹大了。”
“抱怨不是小事,是员工在跟公司提需求。”
我敲了敲桌子,将一份新方案推到桌子中间,“之前那三项措施,根本没解决核心问题:公开薪酬只给基础工资,津贴补贴藏着掖着;晋升通道写着‘优先国际经验’,本土员工连报名资格都没有;文化交流搞成‘包饺子’,形式大于内容,员工能不反感吗?”
我指着方案上的条款,逐字逐句解释:“第一,本周内公开所有员工的薪酬构成,基础工资、绩效奖金、津贴补贴都列清楚,外籍员工的社保差额、家属安置费要单独标注,让大家知道‘多拿的钱’花在了哪儿;第二,取消晋升条件里的‘海外工作经历’限制,每个部门每年至少留两个晋升名额给本土员工,考核只看业绩和贡献,不看国籍;第三,文化交流让中外员工一起策划,下周先办‘技能分享会’,本土员工教老外了解本地市场规则,外籍员工分享海外技术经验,互相学真东西,别搞虚的。”
“可是总部那边……”
刘敏犹豫着开口,“上次提调整外籍薪酬,总部就不太乐意。”
“总部要的是稳定盈利,不是矛盾激化。”
我拨通总部ceo的电话,按下免提键,“关于中国区薪酬政策,我建议调整为‘同岗同酬,差异补贴透明化’,理由有三个:一是核心本土员工离职率已达15,再流失下去,q3的项目就得停摆;二是‘歧视本土员工’的话题已经上了热搜,再不管会影响品牌形象;三是公平的环境才能让员工有干劲,本土团队力了,营收增才能上去——这是咱们都想看到的,对吧?”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分钟,终于传来一句:“按你的方案执行,后续要定期报数据。”
我挂了电话,看着会议室里的管理层:“从今天起,每周开一次员工代表座谈会,我亲自参加。
人力资源部每周‘流言澄清周报’,公关部盯紧外部舆情,运营部跟踪离职员工的挽留情况。
记住,汪氏是华国的企业,本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