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是根,国际人才是枝,根不稳,枝再壮也长不好。”
周五的“技能分享会”
,我提前半小时到了活动室,刚进门就看见两边泾渭分明:本土员工坐在左边,低头刷手机;外籍员工在右边,对着桌上的资料小声交流,中间像隔了一道无形的墙。
我走过去,拿起一把椅子坐在中间,笑着开口:“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吧。
刚回国接手中国区业务时,我连本地经销商的‘茶水费’规矩都不懂,是行政部张姐帮我整理了一本‘本地商务手册’,还陪我跑了十几天客户,才慢慢摸清门道。”
张姐坐在左边,听见这话抬起头,眼里闪过一丝惊讶。
“其实我刚接触国际团队时也有误会,觉得他们总拿‘文化差异’当借口。”
我看向右边的马克,“直到有次马克突阑尾炎,送医时才知道他没国内社保,只能走商业保险,报销流程走了一个月,最后还是林薇帮他垫付的医药费。”
这话让两边的人都抬起头,马克红着脸开口:“其实我每个月要交四千多商业保险,比本土员工的社保高很多,只是没跟大家说清楚。”
技术部老周立刻接话:“你可以去社区办外籍人员社保登记,虽然流程麻烦,但能省不少钱,我帮你打听下具体手续?”
马克愣了愣,连忙点头:“谢谢,太麻烦你了。”
气氛慢慢热起来,陈默拿着项目方案走到汤姆身边:“上次你低估了本地客户的需求,其实咱们可以这样调整……”
汤姆凑过去看方案,时不时点头:“之前是我没考虑周全,以后每周咱们开一次沟通会,及时调整方向。”
分享会快结束时,实习生小吴拿着一本蓝色封皮的手册走到我面前,手有点抖:“汪董,这是我整理的‘本地市场调研手册’,里面有各城市的消费习惯和政策要求,想给外籍同事参考,您觉得可以吗?”
我接过手册,翻开第一页,上面用彩色笔标注着“上海客户注重服务响应度”
“广州客户更关注性价比”
,细节做得特别用心。
“做得很好,让人力资源部印成双语版,下周给所有外籍员工,再给小吴申请两百块的专项奖励。”
我笑着说,小吴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蹦蹦跳跳地跑回座位。
会后,林薇犹豫着走到我身边:“汪董,之前我在咖啡间说的那些话,是不是太冲动了?”
“不冲动。”
我拍拍她的肩膀,“你敢提意见,说明还在乎公司。
之前是管理层没做好,信息不透明,让大家受了委屈。
现在薪酬明细公开了,有疑问随时打咨询专线,或者直接来我办公室找我聊。”
林薇点点头,转身加入了讨论下周项目的人群。
我看着活动室里三三两两交流的身影,心里松了口气——墙上还贴着三张离职申请,但人力资源部刚告诉我,有两个员工看到新政策后,已经撤回了申请。
夕阳透过活动室的窗户照进来,落在墙上“世界五百强企业”
的铜牌上,也落在我手里的“员工意见汇总表”
上。
表格里,“希望增加本土员工技术培训”
“建议中外员工共同参与项目决策”
的字样,被我用红笔圈了出来。
我知道,那些因为误解产生的裂痕,不会一下子愈合,但只要咱们坚持公平、透明,把员工的感受放在心里,汪氏的根就会越扎越稳,以后的路也会越走越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