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还是得靠你们这些有实力、有担当的龙头企业带头,为就业市场注入活力。”
我拿起文件,逐行仔细看着,指尖在“专业对口率不足3o”
“企业培训成本增加5o”
等关键数据上划过,沉吟片刻后开口:“李主任,您说的问题我深有体会。
前阵子新能源部门招研助理,收到了两百多份简历,其中8o的学生专业对口,但真正能独立完成基础实验操作的,不足1o。
不是学生不努力,是高校的课程设置和企业的实际需求脱节了——我们需要的是懂光伏储能技术的应用型人才,而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学的还是十年前的理论知识,上岗前至少要培训三个月才能上手。”
李主任点点头,语气里带着认同:“你说到点子上了!
这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核心问题:教育和产业脱节,导致‘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人’的恶性循环。
中央希望汪氏能挥行业优势,不仅要扩大招聘规模,更要探索一条‘企业-高校’联动的就业新模式,为其他企业做个示范。”
“扩大招聘规模是基础,但不能盲目扩招。”
我语气坚定,将早已在心里酝酿好的思路娓娓道来,“汪氏计划分三步走:第一步,针对新能源、智慧园区、数字经济三个核心业务板块,新增5oo个应届毕业生岗位,其中研岗占4o,运营岗占3o,剩下的3o用于基层储备干部培养。
这些岗位会优先面向中西部地区高校和寒门学子,解决‘就业难’和‘区域人才失衡’的双重问题。”
我顿了顿,继续说道:“第二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我们要和全国2o所高校共建‘汪氏产业学院’。
在课程设置上,由汪氏的技术骨干和高校教授共同编写教材,把光伏储能、智慧园区管理等企业实际需求的内容融入课堂;在实践环节,学生大三开始就能进入汪氏的实验室和项目现场实习,由资深员工一对一指导,毕业后通过考核就能直接上岗,这样既能解决企业‘培训难’的问题,也能让学生少走弯路。”
李主任眼前一亮,身体微微前倾:“这个‘产业学院’的想法很好!
既能解决教育和产业脱节的问题,又能为企业储备人才,一举两得。
那第三步呢?”
“第三步,是搭建‘全国大学生就业帮扶平台’。”
我拿出平板电脑,打开提前做好的方案ppt,“我们会联合行业内的5o家企业,在平台上布真实的岗位需求、技能要求和薪资待遇,同时邀请汪氏的高管、hr和技术专家,定期开展免费的求职指导直播,教学生怎么写简历、怎么应对面试,甚至会为有潜力但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实习期间的生活补贴。”
我指着ppt上的一组数据,语气诚恳:“李主任,您看,根据我们的测算,这三步走下来,第一年就能直接解决1ooo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而‘产业学院’培养的学生,未来五年能为新能源行业输送5ooo名应用型人才。
更重要的是,这个模式可以复制——只要其他企业愿意参与,我们可以开放平台的技术和资源,一起推动整个行业的就业生态升级。”
李主任拿起笔,在文件上做了标记,语气里满是赞许:“绿萍同志,你的思路很清晰,既考虑了眼前的就业问题,又着眼于长远的产业展,这就是我们需要的‘家国情怀’!
中央会全力支持汪氏的计划,无论是政策倾斜还是资源对接,我们都会配合。”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另外,中央还希望汪氏能牵头举办一场‘全国大学生新能源行业招聘会’,邀请更多企业参与,为毕业生提供集中的求职机会。
时间定在一个月后,地点就设在国家会议中心,你们这边能负责筹备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