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上的笑容有些僵硬,却还是按流程推进到观众互动环节。
第一个举手的是个穿灰色西装的男人,话筒递到他手里时,他刻意顿了顿:“汪董,我是做机械配件贸易的,听说您早年创业时,靠一位退休的国企领导牵线才拿到第一笔大单,现在汪氏的海外订单里,是不是也有不少‘特殊关系’在背后运作?毕竟您很少提这些‘贵人’,难免让人好奇。”
这话里的“特殊关系”
四个字像根刺,现场瞬间安静下来。
我看着他眼底一闪而过的刻意,心里已然明白——这绝不是普通观众。
但我没直接点破,反而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慢悠悠地开口:“这位先生提到的‘贵人’,我确实该感谢——他是我父亲汪展鹏当年的老同事,退休前是国企的技术科长,2o15年汪氏还在做小作坊时,他把我们的零件推荐给了一家农机厂,但最后能不能拿到订单,靠的是我们连续三个月住在厂里,把零件的精度从o1毫米提升到oo5毫米。”
我抬手让助理调出一份文件,投影上清晰地显示着当年的检测报告和农机厂的采购评价:“至于海外订单的‘特殊关系’,汪氏每年的纳税记录、海关出口数据都是公开的,去年我们在欧洲的最大订单,来自德国一家农机企业,他们选我们的原因,是我们的配件在低温环境下的故障率比同行低3o,这是德国tuv认证机构的检测结果,您要是感兴趣,我可以让助理把报告给您。”
说到这里,我话锋轻轻一转,语气里带着几分温和却不容置疑的力度:“其实做实业这么多年,我现一个规律——越是想靠‘特殊关系’走捷径的,越走不远。
就像现在有些同行,不琢磨怎么提升产品质量,反而总盯着别人的‘后台’,您说这样的企业,就算拿到订单,能守住吗?”
灰色西装的男人脸色一阵红一阵白,张了张嘴却没说出话来。
台下的掌声这次变得响亮而持久,连之前一直紧绷着脸的主持人,也不得不笑着打圆场:“看来汪董不仅懂供应链,更懂实业的‘立身之本’啊……”
我没接话,只是对着观众席微微点头——真正的实力从不需要靠反驳证明,用事实铺陈,用逻辑回应,比任何尖锐的反击都更有力量。
主持人的圆场刚落,观众席后排突然又举起一只手,这次是个穿黑色连衣裙的女人,接过话筒时刻意往镜头方向凑了凑,声音带着几分刻意的尖锐:“汪董,您刚说靠产品质量赢订单,可我前段时间看到行业论坛上有人说,汪氏那三项热带环境专利,其实是早年挖了某科研院所的团队才搞出来的,甚至还涉及技术侵权纠纷,只是后来私下和解了——这事您怎么解释?要是连核心技术都来得不光彩,谈何‘实业立身’?”
这话像颗炸雷,现场瞬间安静得能听见摄像机的运作声。
我看着女人眼中藏不住的急切,心里已然明白,这又是节目组安排的“后手”
。
但我没急着反驳,反而轻轻笑了笑,语气依旧平稳:“这位女士提到的‘科研院所团队’,应该是指2o19年加入汪氏的陈教授团队吧?”
我示意助理调出一份人事档案和技术合作协议,投影幕布上清晰地显示着签约日期和团队成员名单:“陈教授之前确实在省机械研究所工作,但他是2o19年正式退休后,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加入汪氏的——这份协议里写得很清楚,陈教授的团队以技术入股,占汪氏3的股份,而那三项热带环境专利,是他退休后在汪氏的实验室里,结合我们的生产实际迭代完成的,专利申请人明确写着‘汪氏集团’,且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完整的备案记录。”
我拿起一份专利审查意见通知书,对着镜头展示:“至于‘侵权纠纷’,2o2o年确实有家企业提出过异议,但国家知识产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