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量增加,才慢慢升级到季度包舱。”
我转向主持人,语气里多了几分坦诚:“现在汪氏免费的‘季度包舱谈判手册’里,特意加了‘中小企-业拼舱合作指南’,还帮3家小厂牵线,一起跟我们的船运公司谈合作——您说的‘资源差距’确实存在,但实业不是‘独行路’,能带着同行一起降低成本,比汪氏自己赚多少钱更有意义。
如果这算‘站着说话不腰疼’,那我倒希望更多企业能‘腰疼’起来,一起把行业的物流成本降下去。”
台下响起一阵会心的笑声,主持人的脸色又沉了沉,话锋突然转向更尖锐的方向:“可即便如此,还是有声音质疑——汪氏这几年能快扩张,离不开您背后的汪氏家族在投资圈的资源吧?听说去年汪氏海外建厂的2亿资金,有一半是您背后的汪氏家族的投资公司牵头募集的。
您敢说,要是没有这层‘家族背景档’关系,汪氏集团能这么顺利地拿到资金?”
这话直接把“企业经营”
和“私人关系”
捆绑,甚至暗示汪氏的展靠“裙带关系”
,现场的气氛瞬间变得紧张,摄像机镜头再次齐刷刷地对准我。
我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放下时杯底与桌面碰撞出轻响,恰好打破了这短暂的沉默。
“先,我家族也是汪氏集团的股东,是汪氏集团的一部分,他们参与了汪氏去年的海外建厂融资,但这不是‘裙带关系’,是正常的商业投资。”
我拿起桌上的融资文件复印件,对着镜头展示了封面的“风险评估报告”
,“这份报告里写得很清楚,他们之所以愿意牵头,是因为汪氏海外建厂的项目,经过第三方机构测算,投资回报率能达到18,且德国农机企业已经提前签订了3年的采购意向书——投资公司看的是项目潜力,不是我和我先生的关系。”
我顿了顿,目光落在主持人脸上,语气里带着几分温和却坚定的力量:“再者,汪氏成立12年,前8年都是汪氏家族的这些前辈打拼出来的天下。
2o19年我们遇到资金周转困难,我汪家族人还拒绝过我们的融资申请,理由是‘当时汪氏的海外市场布局不够清晰’。
您看,连家人之间的商业合作,都要讲‘项目价值’,更别说普通的商业往来了。”
主持人捏着话筒的指节泛白,还想追问,我却先一步开口,语气里带着恰到好处的引导:“其实我倒觉得,比起纠结‘资金从哪来’,不如多关注‘资金往哪去’。
汪氏海外建厂的2亿资金,6o用于生产线升级,3o用于技术研,1o用于员工培训——这些投入带来的,是产品合格率提升到992,是新增2oo个就业岗位,是每年能多出口5ooo万的产品。
您说,这样的资金使用,算不算对行业、对社会有价值?”
这话让主持人一时语塞,台下的掌声再次响起,比之前更响亮。
他张了张嘴,最终只能勉强笑着说:“汪董对企业经营的理解,确实比我们想得更深入……”
我轻轻摇头,补充道:“不是我理解得深,是做实业要‘拎得清’——哪些是靠关系走的捷径,哪些是靠实力铺的长路,分得清才能走得稳。
汪氏能走到今天,靠的从不是‘谁的关系’,而是每一个零件的精度,每一次供应链的优化,每一份对同行的诚意——这才是实业最该有的样子,您说对吗?”
主持人被我反问得哑口无言,只能尴尬地笑了笑,匆匆结束了这个话题,转而推进到下一个环节。
我看着他略显慌乱的神情,心里清楚——真正的刁难,从不是靠尖锐的语言取胜,而是靠扎实的事实和通透的格局,让对方的陷阱不攻自破。
与此同时。
台下响起零星的掌声,主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