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因为户籍或纳税问题无法进入公办学校,只能选择私立学校或回老家就读。
这些家庭的平均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42,有17个家庭因为负担太重,已经提交了离职申请,准备回老家展。”
我翻看着后面的明细,每个名字后面都附着简短的情况说明:“研中心,陈默,动力电池专家,入职三年,子女5岁,因无房产无法入读公办幼儿园,每月托费8ooo元”
“生产部,刘芳,高级技工,入职六年,失业半年导致纳税断缴,子女读私立初中,年支出28万”
……这些密密麻麻的文字背后,是一个个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家庭。
“立刻整理一份重点人才名单,尤其是核心技术岗位和管理层,他们是汪氏的基石,不能因为这种事流失。”
我合上报告,拿起电话直接拨给了市教育局局长周方怀,“周局长,我是汪氏的汪绿萍,有件关于人才引进的急事想跟你面谈,下午两点我去教育局找你,不会占用你太多时间。”
周方怀是老熟人了,之前汪氏今天捐建过三所希望小学,彼此还算熟悉。
他在电话那头笑了笑:“汪董亲自登门,我哪敢不见?下午两点,我在办公室等你。”
下午一点五十分,我带着李蓉蓉准时出现在教育局门口。
周方怀的办公室布置得很简单,墙上挂着本市的教育规划图,几个重点学校的位置用红圈标注着。
“汪董今天怎么有空过来?难道是想再捐几所学校?”
周明远笑着递过来一杯茶,语气轻松。
我却没心思寒暄,直接将那份统计报告推到他面前:“周局长,先看看这个。
汪氏现有三百多名核心员工,因为子女入学问题面临两难选择,要么背负高额学费,要么只能离职回老家。”
周明远的笑容渐渐收敛,认真翻看着报告,眉头越皱越紧。
“没想到问题这么突出。”
他放下报告,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其实我们也知道现行政策有弊端,但户籍和纳税是硬性指标,牵一而动全身,轻易动不了。”
“我不是要改政策,是想争取一个过渡方案。”
我身体微微前倾,语气诚恳,“汪氏每年为市里创造近十亿的税收,解决了五千多人的就业问题,这些员工都是城市展的建设者。
能不能给汪氏的员工开辟一个绿色通道,只要在集团工作满三年,且近三年纳税连续,就可以视同满足十年纳税要求?或者由集团出具在职证明和收入证明,作为入学的补充材料?”
周明远沉默了片刻,手指摩挲着茶杯的边缘:“汪董,这不合规矩啊。
要是给汪氏开了先例,其他企业肯定会有意见,到时候我没法交代。”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我早料到他会这么说,从公文包里拿出另一份文件,“这是汪氏未来三年的展规划,我们计划在城东新建新能源研基地,投资五十亿,预计能新增两千个就业岗位,其中八成是技术岗位,需要从全国各地引进人才。
如果入学问题解决不了,这个项目的推进恐怕会受影响。”
我看着他的眼睛,语气坚定:“而且,我可以承诺,汪氏会每年拿出两百万设立教育基金,专门用于资助公办学校的设备更新和教师培训。
另外,研基地建成后,我们会配套建设一所普惠性幼儿园,优先招收企业员工子女,多余学位对社会开放。”
周明远的眼神明显动了。
他拿起那份展规划,逐字逐句地看着,手指在“五十亿投资”
和“两千个岗位”
上停留了许久。
“汪董这是给我出了个难题啊。”
他叹了口气,却露出了笑容,“不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