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对周围的媒体笑着说:“今天最值得采访的不是我,而是这位年轻的华国设计师。
她用珠宝证明了,真正的艺术没有国界,真正的天赋能让文化跨越千年。”
在走向采访区的路上,cava1ieri还不时回头望向“敦煌飞天”
系列的展台,嘴里反复念叨着:“太震撼了……华国文化……太神奇了……”
阳光透过展厅的落地窗洒在他身上,与珠宝的光芒交织在一起,仿佛为这场跨越国界的文化对话,镀上了一层永恒的金边。
而我知道,这场关于敦煌与珠宝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cava1ieri的盛赞刚落,人群中便响起此起彼伏的快门声。
《vogue》珠宝专栏记者艾米丽率先挤到台前,香槟色套装上别着的珍珠胸针随着动作轻轻晃动,她举着录音笔的手越过前排的摄影师:“汪女士,cava1ieri主席称您的作品是‘有灵魂的设计’,能否具体谈谈‘涅盘飞天’吊坠背后的创作故事?刚才我注意到吊坠的佛光会随视角变化,这是采用了特殊工艺吗?”
我刚要开口,《纽约时报》的记者马克已迫不及待地补充:“还有那些微型经文,用普通放大镜根本无法看清,您是如何实现这种‘微观艺术’的?这在珠宝界几乎是前所未有的创举。”
周围的镁光灯密集得如同白昼,我示意大家稍安勿躁,拿起展柜中的“涅盘飞天”
吊坠:“佛光的变幻效果确实藏了些巧思。
我们在钻石和蓝宝石之间镶嵌了极薄的液晶膜,这种材质能随光线角度折射出不同光谱,就像敦煌壁画在晨、午、昏不同时段呈现的色泽变化。
至于微型经文——”
我笑着看向马克,“这要感谢苏州的微雕大师周先生,我们用激光定位技术辅助手工雕刻,每一个字都要经过十二次校对,光是调试设备就花了整整一个月。”
“这简直是科技与传统的完美融合!”
艾米丽忍不住惊叹,笔尖在采访本上飞滑动,“您之前提到珠宝是‘佩戴在身上的艺术’,那么‘敦煌飞天’系列是否考虑过商业化量产?普通消费者有机会拥有这样的作品吗?”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创作初期的考量,语气愈诚恳:“目前系列中的核心作品如‘反弹琵琶’胸针和‘涅盘飞天’吊坠均为孤品,但我们正在研简化版的‘飞天祥云’系列。
比如将戈壁玉换成更易获取的橄榄石,保留钛金属祥云底座的设计精髓,价格会控制在大众可接受的范围。
毕竟让敦煌文化走进日常,才是我创作的最终目的。”
话音刚落,法新社的记者皮埃尔举着相机挤了进来,镜头还对着展柜里的“伎乐飞天”
项链:“汪女士,cava1ieri先生说您‘在创造生命’,我很好奇,这些珍珠的排列顺序除了暗合洞窟编号,是否还有其他深意?它们的光泽差异真的是天然形成的吗?”
我拿起项链让珍珠在灯光下转动,每颗珠子表面的水波纹路都清晰可见:“这些珍珠的光泽差异确实是天然的,我们没有做任何人工处理。
至于排列顺序,除了对应洞窟编号,还暗藏了敦煌乐谱中的音符序列。
您看这颗泛着粉光的珍珠,对应的是乐谱中的‘宫’音,而旁边这颗银灰光泽的,则是‘羽’音。
如果用特殊的声学仪器检测,甚至能捕捉到它们轻微的共振差异。”
“太神奇了!”
皮埃尔连连按下快门,“这意味着这件珠宝不仅是视觉艺术,还是听觉艺术的载体?”
“可以这么说。”
我点头回应,“敦煌壁画中的伎乐飞天本就是音乐与舞蹈的化身,我希望通过珠宝将这种多感官的艺术体验传递给佩戴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