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惜牺牲公司整体利益,相互拆台,资源内耗现象极为严重。信息不共享、技术不互通、人才不流动,使得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大打折扣,错失发展良机。而在学术科研领域,“学术近亲繁殖”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一些高校或研究机构,在人才招聘和培养上,过于偏爱本校或本师门毕业的学生,形成了封闭的“小圈子”、“小花园”。这种做法看似保证了学术传承的“纯洁性”,实则严重阻碍了新鲜思想的流入和不同学术观点的碰撞,导致思维僵化,创新乏力,甚至滋生学术腐败。这就像一群近视眼患者,固执地拿着放大镜,只盯着自己脚尖前那一小块所谓的“一亩三分地”,只看到小圈子的眼前利益,结果却把自己困在了一个无形的、日益逼仄的小笼子里,失去了翱翔九天的可能与自由。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如果说初九是懵懂的开拓者,六二是狭隘的坚守者,那么九三便是一个更为复杂和危险的角色。九三居下卦之极,为阳爻居阳位,性格阳刚躁动,且处于六二阴柔的近邻与上卦九五至尊之间,地位微妙而尴尬。这种爻位特征,使其像一个野心勃勃、不甘寂寞的“小爬虫”,或者说,像一头潜伏在草丛中的猛兽。它“伏戎于莽”,即在茂密的草丛中秘密集结军队,积蓄力量,窥探时机,随时准备一跃而起,攫取更高的权力或利益。它也“升其高陵”,登上高高的土山,眺望远方,评估形势,试图寻找最有利的出击点。然而,这种基于私心和贪欲的图谋,往往缺乏正义性与群众基础,就像一个无头苍蝇,空有一腔蛮力,却找不到正确的方向,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三岁不兴”——即便费尽心机,也难以成就大事,甚至可能在漫长的消耗中走向失败与消亡。中国历史上,叛乱谋逆之事层出不穷,其中不少便是九三爻辞的生动写照。唐玄宗时期的安禄山,便是一个典型。他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手握重兵,深受玄宗宠信。然而,他内心却埋藏着巨大的野心。他利用朝廷的信任和边疆的便利,暗中培植亲信,招兵买马,囤积粮草,“伏戎于莽”,为谋反做了充分的准备。最终,他以“清君侧”为名,悍然发动了“安史之乱”。尽管初期进展顺利,一度占领了长安,但由于其叛乱缺乏正统性,残暴不仁,失去了民心,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就像一艘失去了舵手和罗盘的巨轮,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横冲直撞,最终难逃覆灭的命运。安禄山本人也死于其子安庆绪之手,这场持续八年的叛乱,使大唐王朝由盛转衰,一蹶不振。
再如东汉末年的“十常侍”,以张让、赵忠为首的十二个宦官,他们利用皇帝的昏庸无能,窃取了朝政大权,“伏戎于”宫廷之内,他们“升其高陵”——盘踞在权力的顶峰,党同伐异,横征暴敛,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他们看似权倾朝野,不可一世,实则早已失道寡助,成为天下士民共同唾弃的对象。最终,在袁绍、袁术等人的策划下,大将军何进试图铲除宦官集团,虽因计谋泄露而被杀,但其部将袁绍、袁术随即领兵入宫,对宦官进行了血腥屠杀,“无少长皆杀之”,十常侍或被诛杀,或投河自尽,下场凄惨,就像一群嗡嗡作响、惹人厌烦的苍蝇,最终被愤怒的人们拍得粉身碎骨。
将目光转向现代,九三爻辞所警示的那种潜藏的野心、不当的权谋以及基于私利的暗中操作,在企业管理和政治生活中依然值得警惕。在企业并购领域,文化整合往往是决定并购成败的关键。微软收购LinkedIn初期,就曾一度显现出“伏戎于莽”式的冒进与强势。微软作为全球软件巨头,在技术和资金上拥有绝对优势,它试图将自己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强行灌输给LinkedIn,忽视了后者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独特企业文化和员工习惯。这种如同“蛮牛”般的整合方式,导致了大量核心人才的流失,内部矛盾激化,协同效应迟迟未能显现,结果自然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