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
屏幕上开始播放着在烟草叶片上,弹头系统如何仅在双病原侵染点被激活,并有效抑制病害扩展,而对健康组织毫无影响的实时成像数据。
台下开始出现低低的议论声,一些资深学者相互交换着眼神,难掩惊讶。这种将合成生物学、纳米技术与病理防治深度融合的思路,其精巧与前瞻性,确实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
陆时羡并未停留在技术细节的展示上,他进一步提升了论述的维度。
“我们认为,这套‘感知-判别-执行’的智能闭环,其底层逻辑具有普适性。”屏幕上的图示开始演化,从植物细胞扩展到动物细胞,从病原体扩展到癌细胞标志物、神经退行性病变相关的错误折叠蛋白……
“无论是在植物中守护叶片,还是在人体内清除病变细胞,其核心挑战是共通的:如何在复杂的体内环境中,精准地识别‘异常’,并安全有效地进行‘修正’。”
紧接着,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所以我们正在探索,将这种智能系统的设计原则,拓展到更广泛的生物医学领域......”
时间过得悄无声息,整个会场此时安静地只能听见一个人的声音。
陆时羡终于开始进行最后的总结:“生物学研究,正从一个主要依赖‘发现’和‘描述’的学科,迅速向一个能够‘设计’和‘构建’的学科演进。我们致力于打造的,不仅仅是几件工具,更是一套可供编程的‘生命系统调控语法’。前路漫长,但这或许是我们应对未来农业、医疗乃至环境挑战的关键所在。”
“谢谢大家。”
他微微鞠躬,结束了为期六十分钟的论坛报告。
短暂的寂静之后,雷鸣般的掌声再次响彻会场,持续时间远超常规礼节。
许多学者站起身来表示敬意与赞赏。
因为陆时羡所展示的,不仅仅是两项顶尖成果,更是一种融合了深厚生物学洞察与数种前沿学科思维的、全新的科研范式。
随后的提问环节变的异常热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