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往届不同,本届论坛增设了一个备受瞩目的特别环节。
“科学交叉新前沿”主题报告。
而首位受邀在此环节做报告的,正是近期因两篇顶刊论文而声名大噪的繁缕研究院院长,陆时羡。
消息早已在学术界传开。
当陆时羡的身影出现在后台入口时,正在台上致辞的论坛会长罗杰·科恩伯格,2006年化学诺奖得主,特意暂停了片刻,微笑着向他点头致意。
台下瞬间响起一阵低低的骚动,无数道目光,无论是欣赏的、好奇的、审视的,都在这个瞬间聚焦在这个年轻得过分的身影上。
他今天是一身剪裁合体的深色中山装,而非传统的西装,身姿挺拔,步履从容。面对台下堪称全球最顶尖的智力集群,他脸上看不到丝毫紧张或局促,只有一种沉静如水的专注。
“……下面的第一场报告,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一位特殊的同行。”罗杰·科恩伯格的致辞进入尾声,声音通过同声传译系统清晰地传遍会场。
“他近期的研究成果,不仅登顶《自然》与《细胞》,更以其开创性的交叉学科理念,为我们展示了生命科学未来发展的一个激动人心的方向。让我们欢迎,来自华国繁缕研究院的陆时羡院士!”
掌声如潮水般涌起。
陆时羡在聚光灯的追随下,稳步走上讲台。
他与科恩伯格握手致意后,站到了演讲台前。
巨大的环形屏幕在他身后亮起,没有复杂的开场动画,只有简洁的标题。
“智能免疫:从作物保护到生命系统精准调控的新范式”,当然还有那株熟悉的繁缕草徽标。
“感谢论坛的邀请。各位前辈,各位同仁,下午好。”
在华国的主场自然不用说英语,陆时羡的目光平静地扫过台下那些智慧的面孔。
他开口,声音清朗而稳定,标准的普通话带着冷静的学术质感。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我们对生命系统的理解取得了长足进步。”他开始了阐述,语速不快,却字字清晰:“但我们干预生命过程的手段,却往往显得笨拙而粗放。在农业领域,这表现为对化学农药的过度依赖;在医学领域,则可能表现为药物带来的非靶向副作用。”
他轻轻点击手中的控制器,身后屏幕呈现出传统农药喷洒与精准医疗概念的对比图。
“我们一直在思考,能否发展出一种更具‘智慧’的干预策略?它应该像人体的免疫系统一样,具备精准感知、智能判别与特异清除的能力。”
随即,他切入正题,开始展示发表于《自然》的“超敏生物传感器”工作。
“感知是一切的基础。我们借鉴植物天然免疫受体对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的识别原理,通过蛋白质仿生设计与量子点信号放大技术,构建了这套传感器系统。”屏幕上出现了传感器在单分子水平捕获flg22蛋白的动态模拟,以及令人震撼的实验数据——响应时间、灵敏度、特异性等一系列指标,均远超现有技术数个量级。台下不少学者,尤其是做生物传感器和植物免疫的,已经不由自主地前倾了身体。
“然而,精准的感知若不能转化为精准的行动,便失去了意义。”陆时羡话锋一转,屏幕内容切换至《细胞》论文的核心——“智能沉默弹头系统”。
“这就引出了我们的第二个工具。它的核心在于‘逻辑门控’。”他详细阐释了如何利用多重病原信号作为输入,通过嵌合在纳米载体上的受体进行“与”、“或”等布尔运算,最终决定是否释放其装载的RNAi或基因编辑载荷。
“这意味着,我们的干预不再是‘发现敌人就开火’,而是‘确认特定组合的敌人出现在特定地点后,才启动精准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