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
傍晚,三人坐在工作室的暖炉旁,翻着游客的反馈。
樊赟手里攥着个孩子送的腊梅黏土画,倾喃喝着热姜茶,凰慕则在笔记本上写:“腊梅映雪,非遗暖冬,四季流转,初心不变。”
窗外的雪又开始下了,腊梅的香气飘进来,她们知道,冬天的故事只是“轻折柳”
的一段篇章,明年春天,还有“苗汉四季汉服”
的收官款要做,还有更多关于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想法要实现,而柳岸里的日子,会像这暖炉里的火,一直热闹又温暖。
春节临近,柳岸里的年味越来越浓。
工作室的展示架上,“苗汉四季汉服”
的春、夏、秋、冬款整齐排列——浅碧色的春款缀着龙纹,荷粉色的夏款绣着缠枝莲,桂黄色的秋款印着桂花纹,浅灰色的冬款镶着银线雪花,四套汉服摆在一起,像把柳岸里的四季都装在了布料上。
“阿依说后天带绣娘们来,一起做四季汉服的收官活动。”
樊赟拿着刚做好的四季缠花——春樱、夏荷、秋桂、冬梅,每朵都缀着对应的苗银饰,“咱们搞个‘四季非遗展’,把这一年的合作成果都摆出来,再邀请游客试穿四季汉服,体验不同季节的非遗手作。”
倾喃当即就开始布置展厅,她把工作室的墙面刷成米白色,在墙上贴满这一年的照片——春季度游客在苗寨梯田拍照,夏季度大家在荷田做荷叶包饭,秋季度巷口的“暖冬非遗小集”
,冬季度暖炉会的热闹场景,每张照片都透着烟火气。
她还在展厅中央搭了个圆形展台,用来摆放四季汉服,展台周围摆上对应的非遗手作——春樱缠花、夏荷苗绣、秋桂书签、冬梅钥匙扣。
凰慕则忙着联系媒体,想让更多人知道“苗汉四季汉服”
的故事。
本地的电视台听说后,特意派了记者来采访,镜头里,樊赟和阿依一起展示四季汉服的细节,阿依指着春款的龙纹说:“这是咱们苗绣和汉服的第一次合作,现在看,就像一家人一样亲。”
记者笑着说:“你们这是把非遗的根扎在了一起,才能开出这么美的花。”
开展那天,巷里的居民都来帮忙。
张叔推着小吃车,在展厅门口卖“四季非遗小吃”
——春天的桂花糕、夏天的荷叶粥、秋天的糖炒栗子、冬天的热米酒;王婶带着邻居们缝了批迷你四季汉服布偶,作为展会上的小礼物;李爷爷则在展厅角落摆了张书桌,教游客写四季主题的毛笔字,桌上还放着他特意写的“四季皆非遗,匠心永流传”
。
展厅里,游客们围着四季汉服,不时出赞叹。
有位汉服爱好者试穿春款,转了个圈,裙摆上的龙纹晃出好看的弧度:“这就是我想象中传统与民族融合的样子,太好看了!”
还有位妈妈带着孩子,在体验区做四季缠花,孩子拿着刚做好的夏荷缠花,高兴地说:“我要把它送给幼儿园的老师,告诉她这是中国的手艺。”
展会快结束时,樊赟和阿依一起剪彩,宣布“苗汉四季汉服”
系列正式收官。
阿依拿着话筒,眼里有些湿润:“这一年,咱们从陌生到熟悉,从磨合到默契,不仅做了好看的汉服,还成了一家人。
以后咱们还要继续合作,把苗绣和汉服的美,传得更远。”
台下的掌声经久不息,有位老匠人站起来说:“你们年轻人做得好!
让咱们的老手艺活在了当下,也活在了更多人心里。”
闭展后,四人坐在工作室的暖炉旁,喝着热米酒。
阿依拿出苗寨的银匠师傅做的四季银饰,分给樊赟、倾喃和凰慕:“这是咱们的‘四季同心’银镯,上面刻着春樱、夏荷、秋桂、冬梅,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