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岸里的冬天来得悄无声息,一场初雪过后,青石板路覆上了薄白,巷口的老腊梅树却冒出了花苞,冷香丝丝缕缕飘进“轻折柳”
工作室。
樊赟正坐在暖炉旁,用掺了羊毛的彩线做腊梅缠花,指尖绕出的花瓣饱满厚实,透着冬日的暖意——这是为“非遗日常小物”
冬款准备的样品,要和苗寨的阿依合作,在缠花旁绣上迷你苗绣雪花纹。
“阿依说今天视频连线,商量冬款笔记本的纹样。”
倾喃拿着手机走进来,屏幕里已经弹出阿依的视频请求。
接通后,阿依举着块苗绣小样晃了晃,镜头里的雪花纹用银线绣成,在灯光下闪闪亮:“咱们把雪花纹绣在笔记本封面角落,再让樊赟老师缝朵小缠花,像雪落在腊梅上一样,肯定好看。”
樊赟拿起刚做好的缠花,对着镜头比了比:“我再在缠花的花萼处加颗小银珠,和你的银线雪花呼应,冬天的感觉就更足了。”
两人一拍即合,很快确定了冬款系列的设计——“腊梅映雪”
笔记本,封面用深棕色布面,绣银线雪花,缝浅黄缠花;钥匙扣做成立体腊梅形状,花瓣用羊毛线缠制,花茎处挂个迷你苗银铃铛,晃动时会出清脆的响声;书签则用蜡封的腊梅枝做底,缠上金线腊梅,缀着绣有“暖冬”
二字的苗绣小布片。
凰慕则忙着对接“非遗春游行”
冬季度的路线调整。
考虑到冬天寒冷,她把苗寨的户外体验改成了室内的“非遗暖炉会”
——游客可以围在苗寨吊脚楼的暖炉旁,跟着阿依学绣雪花纹,跟着樊赟做缠花腊梅,还能喝着苗家的热米酒,听寨里的老人讲腊梅与银饰的传说。
“冬天就得暖融融的,”
凰慕和苗寨民宿老板确认细节时,老板笑着说,“我再给游客准备苗家的厚棉鞋,保证大家暖乎乎地体验非遗。”
筹备过程中,福利院的王院长带着朵朵来了。
朵朵手里捧着个布包,里面是孩子们做的腊梅黏土画:“王院长说你们在做冬天的非遗小物,我们想把画印在包装上,给大家送点冬天的小开心。”
樊赟接过画,看着上面歪歪扭扭的腊梅和笑脸,心里暖暖的:“太好了!
咱们把孩子们的画印在冬款的包装盒上,每个盒子里都放张画片,让收到的人都能感受到这份温暖。”
冬款“非遗日常小物”
生产完成那天,工作室里堆满了深棕色的包装盒,每个盒子上都印着孩子们的腊梅画,打开后能闻到淡淡的腊梅香——樊赟在每个盒子里都放了片晒干的腊梅花。
“咱们办个‘暖冬非遗小集’吧,就在巷口摆摊位,让大家现场体验做缠花,再把小物卖给街坊邻居。”
张叔路过工作室,看着满桌的产品,忍不住提议。
小集举办那天,巷口挂满了樊赟做的缠花腊梅灯笼,暖黄色的光映着雪,格外温馨。
樊赟的摊位前,孩子们围着学做迷你缠花;阿依通过视频,在屏幕里教大家绣雪花纹;倾喃则给游客递热姜茶,手里还拿着孩子们的腊梅画片;凰慕忙着招呼客人,时不时帮张叔的小吃摊递碗热干面。
有位老奶奶买了个腊梅钥匙扣,挂在钥匙上,笑着说:“以后开门都能看见这么好看的腊梅,心里也亮堂。”
冬季度“非遗春游行”
试运营时,游客们穿着樊赟设计的冬款汉服——浅灰色的袄子,领口绣苗银雪花纹,腰间系着缠花腊梅腰带,既保暖又好看。
在苗寨的暖炉会上,大家围坐在一起,手里拿着针线,听老人讲传说,热米酒的香气混着腊梅香,满是暖意。
有位游客说:“以前冬天不爱出门,现在跟着你们体验非遗,才现冬天也能这么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