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咱们四个,永远在一起。”
三人接过银镯,戴在手上,银镯碰撞的声音清脆悦耳。
凰慕翻着笔记本,上面写满了这一年的计划与成果,她笑着说:“明年,咱们可以把四季汉服做成童装系列,让更多孩子喜欢非遗;还可以和学校合作,开‘苗汉非遗课堂’,让孩子们从小了解民族文化。”
樊赟和倾喃都点头,阿依则补充道:“我还要带更多绣娘们来柳岸里,学习缠花和汉服设计,让咱们的手艺越来越好。”
窗外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照亮了柳岸里的青石板路。
四人看着彼此手上的银镯,心里满是期待——“苗汉四季汉服”
的收官,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未来,还有更多关于非遗、关于民族、关于温暖的故事,等着她们在柳岸里慢慢书写,等着她们把传统与创新的火种,传递到更远的地方。
元宵节这天,柳岸里的巷口挂满了灯笼,有樊赟做的缠花腊梅灯,有阿依带来的苗银蝴蝶灯,还有孩子们画的四季主题灯,风一吹,灯笼晃出细碎的光,满巷都是“叮叮当当”
的银饰声和笑声。
“轻折柳”
工作室的门口,摆着个大大的“非遗心愿墙”
,上面贴满了游客和居民写的心愿——有孩子写“想学会做四季缠花”
,有老人写“希望非遗手艺能一直传下去”
,有年轻人写“明年还要来柳岸里体验非遗”
。
樊赟看着墙上的心愿,笑着说:“咱们把这些心愿收集起来,做成‘非遗心愿册’,以后每年元宵节都拿出来看看,看看哪些实现了。”
倾喃当即就找来了本子,把心愿一条一条抄下来,还在旁边画了小小的插画——孩子的心愿旁画缠花,老人的心愿旁画苗绣,年轻人的心愿旁画汉服。
阿依凑过来,在本子上用苗语写了句“愿手艺长青,情谊长存”
,说要把它当成“心愿册”
的序言。
凰慕则忙着筹备元宵节的“非遗灯谜会”
,她把非遗知识做成灯谜,写在纸条上,挂在灯笼下——“苗绣里常用的花纹(打一动物)”
“缠花常用的材料(打一丝线种类)”
“四季汉服的冬款颜色(打一颜色)”
。
游客们围着灯笼,有的低头思考,有的互相讨论,答对的人能获得个迷你缠花灯笼,引得大家都跃跃欲试。
张叔的小吃铺前,排起了长队。
他推出了“元宵非遗套餐”
——黑芝麻元宵配苗绣纹样的糖画,还有用缠花模具做的元宵形状饼干。
有位游客边吃边说:“这元宵不仅好吃,还好看,连糖画都是非遗,太有意义了!”
张叔笑着说:“以后每个节日,我都要做对应的非遗小吃,让大家吃着美食,也能想起老手艺。”
傍晚时分,四人带着孩子们去巷口放烟花。
孩子们手里拿着迷你缠花灯笼,蹦蹦跳跳地跟在后面,阿依教孩子们唱苗家的元宵歌,樊赟和倾喃则给孩子们讲元宵节的传说,凰慕拿着相机,拍下这热闹的场景。
烟花在夜空中绽放时,孩子们都兴奋地欢呼,阿依指着烟花说:“你们看,烟花像不像咱们的四季汉服,五颜六色的,真好看!”
回到工作室,四人坐在暖炉旁,翻着刚做好的“非遗心愿册”
。
樊赟手里攥着“四季同心”
银镯,轻声说:“明年,咱们可以把‘苗汉非遗合作’做成联盟,邀请更多民族的非遗匠人来柳岸里,一起做融合手作,比如和藏族匠人合作做唐卡缠花,和彝族匠人合作做刺绣汉服。”
阿依眼睛一亮:“我认识藏族的唐卡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