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的竟是帝国北境的 “粮荒问题”。
大公主在信中写道:“北境去年遭雪灾,粮田被毁大半,今春百姓无粮可种,恐生民变。听闻坎特伯雷侯爵在东线作战时,曾用‘军粮借种’之法助当地百姓渡过难关,不知此法能否改良后用于北境?” 紧接着,她又提及了 “术士与普通百姓的矛盾”“沿海码头关税过重导致商船减少” 等几个看似与 “夺嫡” 无关,却切实关乎国计民生的问题,字里行间满是对百姓疾苦的关注。
更让坎特伯雷意外的是,信的末尾,大公主坦诚地表明了自己的身份 —— 她与大皇子是一母同胞的双生兄妹,此次前来,既是替大皇子传递 “愿真诚合作” 的信号,也是想以自己的方式,让坎特伯雷看清大皇子阵营的 “不同”。“兄长常说,治国先治民,若连百姓的温饱都顾不上,谈何稳固江山?” 这句话,恰好戳中了坎特伯雷心中的软肋。
查理看完信后,也忍不住感慨:“这位大公主,倒是和其他皇子皇女不一样。别人都在谈权力、谈利益,她却在关心粮荒、关心百姓,眼界确实不一般。” 坎特伯雷点头赞同,他能感受到,大公主的这些想法并非 “故作姿态”—— 信中对北境粮荒的细节描述,对 “军粮借种” 法的改良建议,都透着实实在在的思考,绝非临时拼凑的空话。
“看来,我们之前只盯着皇子,倒是忽略了这位公主。” 坎特伯雷将信收好,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她的这些想法,或许正是大皇子阵营最真实的底色。不过,我们还是要再看看 —— 毕竟,信里写的是一回事,实际做的,又是另一回事。”
即便如此,大公主的出现,还是让坎特伯雷的 “考察名单” 多了一层考量 —— 一个能关注民生、有独立见解的公主背后,她所支持的大皇子,或许真的比其他竞争者,更接近他心中 “合格君主” 的标准。
只有查理,看了这些东西之后,冷不丁来了一句:那我们为什么不选择大公主作为我们支持的人呢。 坎特伯雷愣住了。
查理这句出人意料的话,像一道惊雷劈在议事厅里,让正对着大公主手书沉思的坎特伯雷瞬间愣住,手中的信纸都差点滑落。他从未想过这个方向 —— 在帝国数百年的历史里,皇位从未有过传给女性的先例,支持公主争夺皇位,简直是颠覆传统的疯狂想法。
坎特伯雷捏着信纸的手指微微收紧,他转头看向查理,眼神里满是错愕:“你说什么?支持大公主?”在他的认知里,这场皇位之争的主角从来都是几位皇子,大公主纵使有想法、有见识,也不过是大皇子阵营里的“助力”,是传递诚意的“桥梁”,从未被纳入“皇位候选人”的范畴。
议事厅里的族老们也炸开了锅。三叔公率先开口,语气里满是不可置信:“查理,你这想法也太荒唐了!帝国开国以来,就没有公主继位的规矩,支持她?这不是把整个家族往火坑里推吗?” 五叔也连连点头:“是啊,就算大公主再优秀,那些守旧的贵族和军部老臣也绝不会同意,到时候我们就是众矢之的!”
查理却显得异常平静,他站起身,走到议事厅中央,目光扫过众人:“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们之前纠结‘选哪个皇子’,不就是因为他们都不够好吗?二皇子残暴,五皇子格局小,就连大皇子,我们也还在怀疑他登基后的变化。可大公主呢?”
他拿起桌上的手书,指着上面关于北境粮荒的内容:“她的信里,没有一句谈权力、谈利益,全是如何解决百姓的问题。她能关注到北境的粮荒,能想到改良‘军粮借种’的办法,这说明她有同理心,有治国的思路。而且她和大皇子是双生兄妹,若真能支持她继位,既能借助大皇子现有的势力,又能避免将来可能出现的‘鸟尽弓藏’—— 毕竟,她现在没有自己的班底,更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