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又是一路的奔波,终于到了正在建设中的天文台。
天文台的主体建筑都已经建好了,已经开始内部设备的安装。
金泰熙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科学装置,站在控制中心楼前看着两个都望不到边的互相垂直的干涉臂,惊叹的说道:“之前也听老师说过5千米的干涉臂,知道很长。
但是看了实物,完全出了想象。”
“何止是你,我每次见到也是觉得不真实。
有没有兴趣沿着干涉臂逛一圈?”
“走路吗?我可是没有力气了。”
“骑自行车,我带你。”
班行远从控制中心的库房里骑出一辆二八大杠,这东西再实用不过了。
金泰熙跳到后座上,紧紧抱着老师的腰,她几时坐过这种交通工具,有些忐忑。
班行远在跟挨着干涉臂的便道上向前骑行,离得近了干涉臂夸张的长度给人视觉上的冲击越的强烈。
“老师,干涉臂的长度是有特殊要求吗?”
“倒也不是。
原则上越长越好,但是太长的话一个是建设成本太高,另一方面太长的话也得考虑地球曲率,是有限度的。
而且运行费用会成倍增加。
几百米到几千米都可以。”
“那为什么要建这么长呢?”
“这样一个长度也还有些不够了。
在这个天文台的测量精度范围内,测量范围内典型的引力波会导致两个干涉臂在长度上出现几十分之一个质子的差异。
实际运行中激光会在真空光路中反射4o次,这样就等效于2ooo千米的干涉臂,长度变化会放大到一个质子那么长。
太短的话对控制系统的要求就高了。
选择这样一个长度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结果。”
“那也要有合适的场地才行,这种规模在韩国根本就建不起来。”
“也是特意选择的这种空旷的地方。
日本和德国有计划中的,几百米的臂长。
各有优劣吧,我呢倾向于长一些。
其实最好的是卫星了,不用考虑抽真空的事情,想离多远离多远,还没有各种地面振动的干扰。”
“那又是什么原因要建两个呢?”
“最重要的原因是排除干扰。
各种因素导致的地面振动都会对测量造成干扰。
两个天文台距离足够远时,可以认为两个台址之间的干扰因素是不相干的,比如这里车辆经过产生的振动不会对另一个造成影响。
这样只在一个设备上出现的信号可以视为干扰从而排除掉。”
金泰熙又问了不少的问题,班行远一一解答。
回去的时候金泰熙终于适应自行车后座,不用再抱着老师,腿还不时地踢来踢去。
“别乱动啊,再动就倒了。”
“人家没坐过嘛,挺好玩儿的。
老师,这里忙完了下一步计划做什么?去东北哪里吗?”
“不去了,两边的情况是一样的。
打算去青海冷湖考察光学望远镜的选址。
你要不要去,那里的海拔可是够高。
不是打算和我挑战登珠峰吗,也提前体验一下高海拔缺氧环境。”
“去就去,我可是一直都在按着那个计划训练来着。
来试过两次低压氧舱的训练,现在四五千米的海拔还是可以接受的。
那位教练也说我这已经算是进步很快的了。”
“登珠峰的事儿不着急,等所有人身体都达到了要求再说也不迟。
对了,防晒的化妆品带够了吗?”
“有很多呢。
老师要用吗?”
“我用那玩意儿干嘛,就是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