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光宇宙,曾是十二平行宇宙中最耀眼的“光之源”——它没有传统宇宙的黑暗真空,也没有冰冷的岩石行星,只有一片被永恒光芒填满的星海。这里的“光”不是恒星燃烧的余晖,而是宇宙核心自发喷薄的“霞光能量”,这种能量带着量子级的活性,像有生命的河流,在星空中编织出纵横百万光年的璀璨网络。
宇宙核心处,悬浮着“霞光核心”——一颗直径超过百万公里的巨型光团,核心内部不是均匀的光芒,而是旋转的“三色光涡”:金色光涡负责释放“基础光能”,维系宇宙的空间稳定;橙色光涡输出“活性光流”,滋养所有依赖霞光生存的生命;粉色光涡则产生“修复光粒子”,能自动修复宇宙中的能量裂痕。光涡每旋转一周,就会从核心表面的“光喷口”喷出数千道“原生霞光”,这些霞光初始是纯白色的高能粒子流,在扩散过程中逐渐分化为金、橙、粉三色,顺着星空中预设的“光流通道”蔓延。
光流通道是霞光宇宙的“能量动脉”,通道内壁覆盖着半透明的“光导晶体”,这种晶体由凝固的霞光能量构成,能折射并强化光流的传播效率。不同颜色的光流在通道中分层流动:金色光流在最内层,流速最快,每秒可达三十万公里,负责为远距离的霞光浮岛输送基础能量;橙色光流在中层,流速稍缓,带着温暖的活性粒子,是光羽族的主要能量来源;粉色光流在最外层,流速最慢,像一层保护膜,能阻挡宇宙外的暗能量入侵。光流流动时,通道会泛起对应的光纹,从远处看,无数道彩色光流像缠绕在星海上的丝带,连宇宙尘埃都会被光流染成淡彩,变成漂浮的“光尘颗粒”。
星海中散落着数亿块“霞光浮岛”——这些浮岛不是固态岩石,而是由高密度霞光能量凝固而成的半透明平台,表面呈不规则的椭圆形,最大的浮岛面积相当于三颗地球,最小的仅能容纳几名光羽族。浮岛的核心是“光核晶”,一颗拳头大小的透明晶体,能持续吸收并储存霞光能量,为浮岛提供悬浮的反重力场。浮岛表面覆盖着“光绒草”:草叶呈细长的扇形,颜色随吸收的光流变化——吸收金色光流时呈淡金,吸收橙色光流时变橙红,吸收粉色光流时泛粉白;草叶边缘镶嵌着微型光导晶体,能将吸收的霞光能量转化为柔和的微光,这些微光不是恒定的,会随光流强度闪烁,像星海间跳动的萤火。更特别的是,光绒草的根系能深入浮岛内部,与光核晶相连,当浮岛能量不足时,根系会主动释放储存的光能,维持浮岛的稳定。
穿梭在浮岛与光流通道之间的,是霞光宇宙的原住民“光羽族”——他们的身体是“量子光粒子聚合体”,不是传统的碳基生命,而是由霞光能量构成的半透明形态。皮肤呈淡金色,表面有细微的光纹,这些光纹是能量流动的轨迹,光纹越密集,代表体内的霞光能量越充沛。他们的背后生长着两对“光翼”,光翼的结构是纳米级的“光导纤维束”,每一束纤维都能独立调节角度,通过振动产生推进力;光翼的颜色由体内能量类型决定:以金色光流为食的光羽族,光翼呈灿烂的鎏金;依赖橙色光流的,光翼是暖橙渐变;偏爱粉色光流的,则是粉白相间的梦幻色彩。光翼振动时,会洒落直径不足微米的“荧光粉”——这些粉末其实是微型光能量晶体,落地后不会消散,反而会形成短暂的“光轨”,光轨能反射周围的霞光,变成彩色的光带,从远处看,无数光轨交织在浮岛之间,像星空中的立体织锦。
对光羽族而言,霞光不是普通的光芒,而是生存的根基与信仰:
- 他们不需要进食,只需每天在光流通道旁“沐光”——张开光翼,让光流中的能量粒子通过光翼的纤维束进入体内,转化为自身的能量。沐光时,光翼会完全展开,像四片彩色的花瓣,光纹会随能量吸收节奏闪烁,连周围的光尘颗粒都会围绕他们旋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