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穿梭舰“盘古号”的反重力推进器在海拔6800米的昆仑山脉上空发出低沉的嗡鸣,推进器核心的反物质湮灭腔正以每秒1.2x10^6次的频率产生湮灭反应,淡蓝色的能量轨迹如同被冻结的闪电,在稀薄的大气中留下长达10公里的光痕——这道光痕的波长稳定在480纳米,温度却低至-196c,是反重力场与大气粒子碰撞产生的“量子冷却效应”。舰体采用钛合金-量子碳纤维复合装甲,表面覆盖着0.1毫米厚的能量缓冲层,能抵御高海拔的强紫外线(UV-b强度达2.5w\/m2)和瞬时风速达50米\/秒的山地阵风。
从舰桥的全息舷窗俯瞰,连绵的雪山如同沉睡的银色巨龙,盘踞在青藏高原腹地。这些形成于300万年前的大陆性冰川,表面积雪的反射率高达85%,阳光照射下的强光甚至需要开启舷窗的偏振滤镜才能直视。冰川下方的岩层以花岗岩为主,含有30%的石英晶体,在能量探测仪上呈现出淡灰色的反光——唯有山脉中段一处凹陷的U型山谷,被一层淡青色的能量屏障笼罩,屏障的能量密度达2.3x10^4焦耳\/立方米,内部的积雪仅融化表层10厘米,露出深灰色的基岩,这种“选择性融化”与周围零下25c的环境格格不入,正是盘古意识体坐标指向的“昆仑遗迹”入口。
“检测到山谷内存在远古能量场,能量频率4.7x10^14赫兹,与补天石残片的频率匹配度92%。”光曜的手指在舰桥的虚拟键盘上翻飞,速度达10次\/秒,能量监测屏上的绿色波形图稳定起伏,“屏障由‘暗物质-仙灵粒子耦合场’构成,未检测到混沌熵值(熵值<0.8),无辐射风险,可安全穿透。”
叶云天点头,左手握住操纵杆,右手在触控屏上滑动调整飞行姿态——穿梭舰的推进器功率从50%降至30%,舰体以每秒2米的速度缓缓下降,如同一片被气流托举的羽毛。当舰体接触淡青色屏障的瞬间,舱内所有人都感受到一股柔和的能量包裹:不是冲击,而是如同浸泡在温水中的暖意,鼻腔里涌入淡淡的草木清香(后来检测发现,这是屏障中仙灵粒子与氧气结合产生的“羟基香茅醛”分子)。更奇妙的是,生物监测仪显示,所有人的细胞活性提升了12%,心率从静息状态的70次\/分降至62次\/分,这是“生命滋养型能量”特有的调节效果,与盘古之源的创世能量(偏向“秩序构建”)截然不同,显然源自女娲一脉的仙灵之力。
山谷符文:空间锚定的远古技术
穿梭舰平稳降落在山谷底部的平坦地带,舱门向两侧滑开时,一股带着冰晶颗粒的寒风涌入,温度瞬间降至-18c。叶云芳下意识拉紧量子保暖服的领口,衣服表面的温控系统立刻启动,纳米级加热丝将体表温度维持在25c。
众人踏上地面,才发现山谷内的积雪虽融化了表层,却在基岩缝隙中形成了薄冰,踩上去发出“咯吱”的脆响。地面裸露的深灰色岩石并非普通花岗岩,而是含有5%仙灵粒子的“补天岩”——这种岩石的莫氏硬度达9.5,比钢铁还坚硬,表面刻着密密麻麻的远古符文:符文线条宽2毫米,深0.5毫米,内部嵌入了直径100纳米的超导体微晶,在能量探测仪下泛着淡蓝色的微光。
叶云玄蹲下身,指尖戴着的“符文感应手套”(能捕捉10^-15焦耳级的能量波动)轻轻拂过符文。手套的显示屏上立刻跳出数据:“符文类型:空间锚定符;工作原理:通过量子纠缠锁定时空坐标,抵消板块运动产生的1.2x10^5帕斯卡压力;能量来源:地脉深处的仙灵粒子流;保存状态:98%完好,无能量衰减。”
“这些符文是遗迹的‘时空稳定剂’。”叶云玄站起身,指着岩壁上呈环形分布的符文,“你看,它们以每10米为间隔,形成了3层环形阵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