舱门闭合的瞬间,叶启听见“咔嗒”一声轻响——不是机械咬合的生硬,更像某种生物膜自我修复的软韧。他下意识地伸手碰了碰舱门内侧,指尖触到一层微凉的、类似果冻的质感,那层淡蓝色半透明屏障正从边缘漫开,顺着舱壁向上蔓延时,会留下转瞬即逝的水波纹痕迹,最终在天花板中央汇聚成一个米粒大的光点,“嗡”地轻颤一下后彻底消失。外界暴雨的“哗啦啦”声瞬间被掐断,连河渠泥水那股腥甜的腐草味都被隔绝在外,舱内只剩下云月号核心传来的低鸣,每分钟恰好六十次,像贴在胸口的心跳,沉稳得让人莫名安心。
他低头摸向裤脚——1998年的红胶泥还死死黏在靛蓝色粗布上,布纹被泥浸透后变得硬挺,指甲缝里的泥垢能抠出细小的沙粒,蹭在指尖发涩。可下一秒,舱壁两侧的隐藏式出风口就吐出气流,不是普通暖风的干燥,而是带着露水的苔藓气息,混着极淡的臭氧味,拂过皮肤时像刚从晨露里捞出来的草叶扫过手腕。叶启后来才知道,这是2024年研发的“生态模拟气流”,提取自月球背面人工培育的“蓝绒苔藓”,连湿度都精确控制在60%,刚好匹配1998年猴头省的初夏清晨。温度显示屏上的数字从19c跳至24c,绿色光粒像萤火虫般围着数字打转,最后凝成个指甲盖大的“舒适”图标,图标边缘还飘着两片迷你的全息稻叶。
口袋里的照片硌了他一下。叶启指尖勾出那叠得方方正正的纸片,纸边被反复摩挲得发毛,蹭在指腹有点痒。照片上十五岁的云天穿着洗得发白的初中校服,领口磨出了毛边,背着洗褪色的蓝色帆布书包,手里举着“物理竞赛一等奖”的奖状,奖状边角折了道深深的痕——是当时揣在书包里蹭的。他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脑袋歪在叶启肩膀上,摄影师没抓稳,照片右下角还留着道模糊的虚影。背面用铅笔歪歪扭扭写着“爸,等我去月球省给你带星星”,字迹被汗水晕开了点,“星星”两个字的最后一笔拖得老长,像个没说完的承诺。此刻这张带着1998年阳光温度的照片,是他在满是冷光科技的舱内,唯一能攥住的“实”。
“抓紧身后的扶手,时空跳跃启动后会有30秒的时空波动期。”叶云天的声音从驾驶台方向传来,他站在弧形的全息操控面板前,深蓝色制服是透气的纳米面料,贴在身上不闷,袖口“云月研发”的标识边缘嵌着微型LEd灯,光不是刺眼的亮,而是像萤火虫的微光,随着他的动作忽明忽暗——后来叶启才知道,这是在同步他的神经信号,灯亮得越稳,说明他操控越专注。叶云天的双手悬在半空中,指尖划过淡蓝色数据流时,会留下道转瞬即逝的荧光轨迹,像在空气里写透明的字,数据里夹杂着几个叶启认识的词:“时空锚点”“坐标校准”,其余的全是弯弯曲曲的符号。
林月瞳走过来时,叶启才发现舱壁上根本没有“扶手”——直到她指尖轻轻按在舱壁的银色纹路处,纹路像活过来似的,顺着她的指尖亮了半圈,“嗡”的一声,两根半圆柱形的金属杆从舱壁里缓缓弹出,表面覆盖的乳白色硅胶比婴儿皮肤还软,却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吸附感,握上去时,能感觉到内部传来的细微震动,频率和云月号的核心鸣动完全一致,连手腕的脉搏都跟着一起跳。“这是‘神经同步扶手’,震动频率会跟着时空波动调整,抵消眩晕感。”她解释时,发尾的银色发扣反射出冷光,叶启凑近看才发现,那发扣其实是个微型通讯器,表面有无数个肉眼难辨的小孔,正缓慢吞吐着空气,孔里偶尔会飘出一缕极细的白气——是降温用的。
林福贵的手指还在抖。他攥着扶手,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连手背的青筋都绷了起来,目光死死钉在舱门中央的观察窗上——窗外还是1998年的暴雨,河渠里的泥水泛着暗褐色的泡沫,泡沫下面能看到沉在水底的稻草,边坡上的红胶泥一块接一块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