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辘辘,停在了工部衙署那气象森严的黑漆大门前。
两人下了车,工部依旧是一片繁忙景象,胥吏、工匠、杂役穿梭不息,空气里混杂着木材、墨线和尘土的气息。
周桐来过两次,却始终没见到那位传说中的工部尚书苏勤,不禁有些嘀咕。
事实上,工部尚书作为一部之主官,通常确实在衙署内设有固定的值房或办公大堂处理政务,统筹全国土木兴建、水利工程、器械制造等。
但因其职责涉及大量实地勘察、督导重大工程,或因皇帝召见、参与朝会、协调其他部院事务等原因,时常不在衙署内坐班实属正常。
和珅似乎看出了他的疑惑,低声提醒道:
“把腰挺直了,神态端起来。苏大人接了圣旨,此刻定然在衙内候着我俩,岂会再让你扑空?”
周桐“哦”了一声,随即眼珠一转,凑近和珅极小声道:
“那我要不要先踹你一脚?”
和珅一愣,完全跟不上这跳跃的思维:“干什么?”
周桐一本正经地解释:“我看话本里都这么写,那些老古板清官,不都喜欢看到贪官被义士踹吗?我先表演一下,给苏大人留个好印象?”
和珅:“……”
他感觉自己的拳头在袖子里攥了又攥,硬了又硬,最终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你给我安分点!”
两人向前来接引的胥吏表明了身份和来意。那胥吏显然早已得到吩咐,恭敬地将他们引往工部尚书处理机要事务的地方。
工部尚书的办公场所通常位于衙署中轴线上,是一个相对独立、宽敞且肃静的院落或厅堂。
此处并非喧闹的工场,而是处理文书、制定章程、召见下属商议要务的核心区域。
厅内陈设古朴实用,靠墙立着存放卷宗档案的木架,上面分门别类标注着“营缮”、“虞衡”、“都水”、“屯田”等字样。
巨大的案几上堆放着图纸、公文,一旁可能还放着算盘、规尺等物。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旧纸张的味道,显示出主人日常处理的皆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具体实务——
从宫室陵寝的修缮预算,到河工水利的疏浚方案,从军器监的兵器制造,到各地官营作坊的物料调配,皆需经其手。
刚到门口,便见一人负手而立等在那里。
此人约莫五十上下年纪,面容清癯,身形瘦削,穿着一身浆洗得笔挺、毫无褶皱的深色官袍,头发梳得一丝不乱,连胡须都修剪得整整齐齐。
周桐只看一眼,心里就冒出个念头:就差一副老花眼镜,活脱脱就是他前世那位古板严肃、治学严谨的中学语文老师!
和珅已堆起笑容,快步上前拱手:
“苏大人!好久不见,别来无恙啊!”
苏勤闻声转过头,脸上是标准的、看不出多少热络的客套笑容,同样拱手回礼,动作规范得像是用尺子量过:
“和大人。”
声音平稳,不带波澜。
和珅继续说着场面话:
“此番能与苏大人一同为陛下分忧,实乃和某的荣幸。”
他侧身让出周桐,介绍道,
“苏大人,这位便是陛下旨意中提及,与我等一同协理蜂窝煤一事的周桐,周怀瑾。”
听到“周桐”二字,苏勤的目光终于落了过来。
他上下打量了一下周桐这一身崭新的白色文士袍,见对方姿容俊朗,态度谦逊,立刻规规矩矩地躬身行了一礼:
“下官周桐,见过苏大人。”
苏勤古板的脸上难得露出一丝显而易见的赞赏神情,抚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