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西迁路上,有学者会把家人寄来的糖块分给队员,这个小小的举动,成了艰苦岁月里的慰藉。他特意跟道具组申请了糖块,还找了块旧布包好,为的就是让这个场景更真实。
陈宝郭老师坐在台下,手里的茶杯停在半空,眼神里满是赞赏。他转头对身边的陈导明老师说:“你看他这个递糖块的动作,多细腻?没有大喊大叫的鼓励,却用一个小小的糖块,把沈知远的‘暖’演出来了。这孩子现在越来越会用细节说话了,比很多老演员都懂得‘于无声处见真情’。”
陈导明老师点头附和,手里的笔在剧本上快速记录:“他今天的情绪把控也更精准了。从‘安抚’到‘共情’,再到‘给予希望’,每一个阶段的情绪都衔接得恰到好处。之前我还担心他会把这段戏演得太沉重,现在看来,他完全找到了平衡点——既有对现实的正视,又有对未来的期盼。”
姜柏宸显然没满足于现状,排练结束后,他第一时间走到前辈们面前,语气依旧谦逊:“各位老师,刚才那段我觉得递糖块的时候,动作还是有点快了。要是再慢一点,先打开布包,让队员看到糖块,再递过去,是不是更能体现‘珍藏’的感觉?还有说‘回北平’的时候,我怕语气里的希望不够,是不是应该再带点向往的情绪?”
葛幼老师笑着摇头:“一点都不快!你递糖块的时候,手指先捏了捏布包,这个小动作已经体现了‘珍藏’。至于‘向往’的情绪,你刚才的眼神已经够了——提到北平的时候,你眼里闪了一下光,那就是向往,不用刻意用语气表现出来。有时候,眼神比台词更有力量。”
第五日的排练,迎来了《长安雪》中“遭遇轰炸”的紧张戏份。舞台上方突然响起模拟轰炸的音效,灯光骤暗,几束红光在舞台上乱晃,模拟战火纷飞的场景。姜柏宸抱着典籍木箱,蹲在舞台角落,身体紧紧贴着墙壁,手指死死扣着箱盖,指甲因用力而泛白。
当“炸弹”的轰鸣声越来越近时,他猛地站起身,将木箱护在身下,对着“队员”大喊:“快躲起来!保护好典籍!”他的声音里带着急切,却依旧保持着镇定,没有丝毫慌乱。当一块“碎石”(道具)落在他身边时,他下意识地用身体挡住木箱,肩膀被“碎石”砸中,却依旧没有松开护箱的手。
轰炸声渐歇后,他慢慢从地上爬起来,第一时间检查木箱是否完好。他的手在箱盖上轻轻摸索,确认没有损坏后,才松了口气。随后他转身看向“队员”,声音里带着关切:“大家都没事吧?有没有人受伤?”当看到一位“队员”手臂被“划伤”时,他立刻撕下自己长衫的下摆,上前为队员包扎,动作熟练而轻柔——这是他前一天特意跟医护人员学的包扎手法,为的就是让这个场景更真实。
张毅老师坐在台下,眼神里满是震撼。他对身边的王进松老师说:“你看他刚才护箱的动作,完全是下意识的反应!把木箱护在身下,用身体挡碎石,这些动作没有刻意设计,却比任何剧本里的描述都更有力量。他现在已经完全把自己当成了沈知远,一举一动都带着角色的本能。”
王进松老师点头,语气里满是感慨:“他今天的声音处理也很到位。轰炸时的大喊,带着急切却不慌乱;询问队员时的声音,带着关切却不软弱。这种对声音的把控,需要对角色有极深的理解才能做到。这孩子现在的表演,已经不是‘演’了,而是‘活’了。”
姜柏宸走下舞台时,身上沾了不少“灰尘”,长衫的下摆也被撕去了一块,却依旧精神饱满。他走到前辈们面前,语气里带着思考:“刚才包扎的时候,我怕动作太生疏,是不是应该再练几遍?还有检查木箱的时候,我怕情绪里的紧张不够,是不是应该再加点颤抖的动作?”
陈导明老师笑着摆手:“包扎的动作已经很熟练了,你刚才手指捏着布条的力度,刚好是‘既不会让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