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子常例?”
“儿臣知道。”
李治毫不犹豫地回答,“然,能亲眼见民间疾苦,能亲手将父皇的恩泽播于黎庶,纵有辛苦,亦是儿臣之幸,亦是儿臣身为皇子之本分。”
“好一个‘本分’。”
太宗轻轻敲了敲御案,终于点了点头,“准了。
朕给你手谕,着你暗中察访京兆尹下万年、新丰两县雪灾实情,监督赈济,如有官吏舞弊懈怠,可随时上奏。
但切记,不可扰民,不可张扬。”
“儿臣遵旨!
定不负父皇所托!”
李治强压下心中的激动,郑重行礼。
接下来的几日,李治轻车简从,只带了王德和两名可靠的侍卫,冒着严寒,深入万年、新丰两县的乡村。
他并未亮明亲王身份,只说是朝廷派来的巡查御史。
他亲眼看到被积雪压垮的茅屋,看到冻得瑟瑟抖、围着一口薄粥锅的灾民,听到老农哭诉家中仅有的牲畜被冻死的无奈……
这些真实的苦难,深深触动了他。
他严厉督促当地官员立刻、足额放赈济钱粮,亲自看着粥棚搭起,看着棉衣送到老人手中,甚至亲自挽起袖子,帮忙清理道路积雪。
他的仁厚、务实以及那自内心的同情,让当地官员和百姓都深感意外和感动。
“朝廷来的年轻御史”
仁德爱民的名声,悄然在乡间传开。
数日后,李治返回宫中,并未过多渲染自己的辛苦,而是向太宗呈上了一份极其详实、充满具体数据和案例的奏报。
其中不仅说明了赈济落实情况,更提出了几条具体的建议:如建议朝廷日后可储备一批应急的简易建材,用于快帮助灾民修复房屋;建议加强对地方仓廪管理的巡查,防止关键时刻无粮可用;甚至建议可否由太医署编订一些简单的防冻防疫手册,下乡里。
这份奏报,再次让太宗刮目相看。
他看到的不是一个皇子在沽名钓誉,而是一个真正用心做事、用脑子思考的治理者。
那份奏报的务实和细致,远许多朝中老臣。
在一次闲谈中,太宗甚至对长孙无忌感叹道:“治儿近日,似沉稳了许多。
心思竟都用在这些实事上了。
看来,让他多出去走走,是对的。”
长孙无忌何等精明,立刻附和道:“晋王殿下仁孝天性,体恤民瘼,实乃陛下之福,大唐之幸。”
渐渐地,宫中关于那诡异童谣的议论,不知不觉淡了下去。
人们更多谈论的,是晋王殿下如何亲民,如何务实。
太宗心中那根关于“女主”
的刺,也在李治这持续不断的、充满阳刚正气和仁德光辉的实际行动中,被悄然磨平了许多。
猜疑虽未完全根除,但那种山雨欲来的压抑感,已然大大减轻。
李治并未直接去攻击那谣言,他甚至从未在公开场合提及一字。
他只是用行动,用一颗真诚的仁心,如同涓涓细流,默默滋润着干涸的土地,也无声地冲刷着那些涂抹其上的污秽与阴谋。
真龙虽未腾飞,其仁德之光,已开始穿透迷雾,悄然化解着身边的险恶。
谣言止于智者,更溃于行之有效的仁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