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见过太多人为财所困,为利所累,最终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那些贪官污吏,虽然一时风光,最终都难逃法网,留下千古骂名。
银子固然重要,但比起那些虚无缥缈的身外之物,他更在意一些别的东西。他更看重的是精神上的满足,是身后名的清白。
他心中更加渴望得到的是一个好的名声,一个能够流传后世、被人称颂的名声。他想要百年之后,人们提起黄子澄这三个字,会竖起大拇指称赞一句“这是个好官”。
他想要在史书上留下清正廉明、为国为民的美名,让子孙后代都以他为荣。他希望自己的后代在提到祖先时,能挺直腰杆,感到骄傲。
洪武朝作为大明开国之后的第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官员们心中大多还是充满了理想和抱负的,也许他们并不全都是真心实意为百姓着想,但至少当官做事的初衷并不全是为了贪图钱财,他们还是有一些更高的追求的。他们中许多人还怀着治国平天下的志向。
这个刚刚建立的王朝还带着开国的锐气,官员们也大多怀着一腔热血,想要在这片崭新的天地里做出一番事业。他们觉得自己生逢其时,正是大展拳脚的好时候。
他们把个人的名声看得比钱财更加重要,名声对于他们来说就像是生命一样宝贵!一个官员若是名声坏了,那就等于断送了前程,就算有再多的钱财又有什么用?名声一旦受损,就再难在朝中立足。
那些银子既不能换来同僚的尊重,也不能赢得百姓的爱戴,反而会成为被人耻笑的把柄。贪来的钱财,花着也不踏实,夜里睡觉都不安稳。
能够名垂千古流芳百世,是大部分有理想有追求的官员们一生最大的追求,这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事情。他们寒窗苦读,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建功立业,名留青史吗?
谁不想像那些古圣先贤一样,被后人世代传颂?谁不想自己的名字镌刻在功德碑上,受万世景仰?这种诱惑,对读书人来说是最大的。
而很显然,在眼下的洪武朝时期,大部分的文官都还是这种有追求有理想的官员,还不是后来那种只知道混日子、浑浑噩噩度过每一天的家伙,他们还有着满腔的热血和抱负。他们还没有被官场的陋习完全腐蚀。
他们读书做官,为的是治国平天下,为的是实现年少时立下的志向。他们还记着圣贤书上讲的道理,还记得自己当初为什么出发。
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没有变得麻木不仁,还没有被世俗的琐事磨平棱角。他们还会为了一个政策争论不休,还会为了百姓的疾苦而忧心。
他们还会为了一个理念争得面红耳赤,还会为了百姓的疾苦辗转难眠,还会为了朝廷的大事废寝忘食。这种热情,是洪武朝官员特有的精神风貌。
黄子澄和齐泰作为文官集团中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想法就更是如此了,他们比其他人更加看重自己的名声和地位。他们身处权力中心,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后世评价。
他们身处权力中心,深知一言一行都可能被史官记录在册,所以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力求在青史上留下美名。他们写奏章时字斟句酌,议事时谨言慎行。
为什么他们如此渴望获得从龙之功?为什么他们要拼了命地不断往上爬?这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原因。不仅仅是为了眼前的荣华富贵,更是为了那个能在史书上留下姓名的机会。
不仅仅是为了眼前的权势地位,更是为了那个能够名垂青史的机会。他们深知,只有站得足够高,才能被历史记住。平凡的小官,做得再好,也可能被历史遗忘。
因为历史往往只能记住那些身居高位的大人物,小人物很少能被历史书记载下来。一个七品知县,就算造福一方,也可能只在地方志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