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欢快的民间舞蹈
历史悠久的起源展
帽派落子是沧州两大落子流派之一(另一派为南皮杨八庄子的杨派落子),由沧州孟村回族自治县回汉两族共创,形成于清乾隆年间(约1738年),起源于王帽圈村并活跃于周边村落。
该舞种以二鞭和八板为道具,男性使用二鞭且动作源自单刀式,女性持八板含抽板、绕头板等武术化设计,摒弃传统扇子使用。
帽派落子的表演分文武场交替:武场以打击乐伴刚劲舞姿,文场配弦乐演唱,演员阵容含女性16-20人(称“拉花”
)与男性4-6人(称“打鞭”
),场外配备乐队。
服饰色彩鲜明,女着红绿服饰持竹板列阵,男穿黑黄劲装,道具包含彩色木棍与竹板。
伴奏采用《十字梅》《海情歌》等孟村小调,1808年王关祥增设文场后形成独特表演体系。
1958年后展为男女同台,现由第七代传承人王洪涛推进非遗进校园,冬闲时节集中排练演出。
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
帽派落子的舞蹈融合了武术元素与地方小调,形成刚柔相济的独特风格。
表演全程约40分钟,以武场收尾。
其舞蹈特点是扇花少,舞姿造型多,注重曲线美,讲究韵味儿。
扇舞的风格潇洒,板舞的动作幅度大,节奏变化多,非常明快。
在表演中,女演员的舞姿就像随风飘摇的柳枝一样轻柔优美,婀娜多姿,故又有“小风流”
之称;男演员的表演则刚劲有力,二鞭和八板的动作相互配合,展现出一种勇往直前的气势。
帽派落子的伴奏音乐富有地方特色,基本都是广泛流传于孟村当地的民间小调,旋律优美,琅琅上口,为舞蹈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传承展的时代使命
随着时代的展,帽派落子也面临着传承和展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孟村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方面,加强对帽派落子传承人的培养和支持,鼓励他们开展传承活动;另一方面,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帽派落子。
第七代传承人王洪涛致力于将帽派落子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他通过组织演出、参加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提高了帽派落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同时,他还注重对年轻一代的培养,让帽派落子在新时代焕出新的活力。
通背劈挂拳:舒展流畅的武术瑰宝
历史悠久的传承脉络
通背劈挂拳是流传于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及盐山县一带的传统武术拳种,是中国劈挂拳在沧州地区两大支派之一。
此拳最早源于盐山县大左村,清乾隆年间,由韩姓出家人授于大左村左宝梅(1753-1818),左宝梅被后人尊为通背劈挂拳一世祖。
后来,孟村县辛店村安亭云于清同治十一年拜盐山县大王铺村四世传人肖化成为师,学得劈挂拳(原称通背长拳或抹面拳)。
其拳在演练形式上别具一格,风格独特,动作工整、舒展、干净漂亮,劲力畅达,在技击方面力沉实,放长击远。
二百多年来,通背劈挂拳主要在河北孟村、盐山这片土地上世代相传,现已传承至十一代。
舒展流畅的技艺特色
通背劈挂拳讲究劲力于腿足,顺于腰胯,通于脊背,达于两臂,讲“地贴通后背”
。
劈和挂是这个拳种的主要进攻和防守的方式,因此称为通背劈挂拳。
行拳以腰为轴,走轮子劲和辘轳反扯劲,要求两臂条直,放长击远,讲究一寸长一寸强,以长制短,两臂大开大合,大劈大挂,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