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非遗:八极拳、帽派落子、通背劈挂拳的文化密码
在燕赵大地的文化版图中,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孕育着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八极拳的刚劲迅猛、帽派落子的灵动欢快、通背劈挂拳的舒展流畅,共同构成了孟村非遗文化的独特景观。
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孟村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八极拳:刚劲迅猛的武术传奇
源远流长的历史脉络
八极拳,全称“开门八极拳”
,初创地为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孟村镇,距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
相传,清雍正年间,15岁的吴钟练拳刻苦,投师西安梭罗寨赖魁元夫妇,学习拳术与大枪术,并获赠拳械秘诀。
吴钟之侄征得其同意,将原无名称之拳法命名为“开门八极拳”
,并着拳谱。
此后,求习八极拳者日增,传人遍布全国,远播至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八极拳的展并非一帆风顺。
清乾隆四十年,吴钟之侄及族弟吴永开门授艺,求艺者数十人。
民国年间,马英图、郭长生两位武师对八极拳进行了系统化整理,使其“神韵倍增、面貌全新”
。
新中国成立后,八极拳被列为全国正式武术比赛项目,1988年又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审定为中国传统武术十大优秀拳种之一。
2008年,沧州武术(孟村八极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刚劲迅猛的技艺特色
八极拳以近靠短打、技击性强、柔中带刚、刚劲有力着称。
其训练讲求头、肩、肘、手、尾、胯、膝、足八个部位的应用,要求将这八个部位的功能挥到极致。
拳法套路主要有八极架、八极拳、六大开、八大招、四郎宽拳、六肘头等,器械以陆合大枪、对扎大陆合为主,劲道讲求崩、撼、突、击、挨、戳、挤、靠以及撞靠劲、缠捆劲等。
八极拳的动作极为刚猛,特点是势险节短,猛起硬落,短促多变,暴烈突然。
在技击手法上讲求寸截寸拿、硬打硬开,力于脚跟,行于腰际,贯手指尖,爆力极大。
其行拳特点是“一活、二快、三多变、四力沉长”
,即所谓“拳似流星,眼似电,腰似蛇行,足似钻”
。
整个套路虽无定势,但动静分明,节奏明显,有“势无定势,形无定踪”
“疾若奔涛滚浪,又似风雷搅顶;缓似清风拂柳,又像雄鹰盘旋”
之说。
薪火相传的文化担当
八极拳的传承历经十四代,如今已形成了完整的传承体系。
第七世传人吴连枝,1947年出生于八极拳世家,18岁那年,父亲正在教徒弟练枪,徒弟们都因抖不起沉重的大枪挨了批评,而吴连枝轻轻一抖,顿时飒然生威,父亲认定他是个习武的好材料,便将八极拳的技击真谛悉数传授给他。
1976年,老掌门吴秀峰去世,临终前曾立嘱将门派之位传于二子连枝,但门中很多弟子不服,八极拳一度群龙无。
1985年,孟村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600余名八极拳弟子,推选吴连枝为八极拳研究会会长。
如今,吴连枝的孙子吴昊等年轻一代也在积极传承八极拳文化。
他们通过参加国际武术比赛、开展武术交流活动等方式,将八极拳推向了世界舞台。
同时,孟村县开门八极拳研究会也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八极拳。
帽派落子: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