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高碑店市非遗:冰雹会、南虎南乐会与撞河上四调的文化交响
保定市高碑店市,这片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的土地,孕育了众多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冰雹会、南虎南乐会与撞河上四调,作为高碑店市非遗文化的杰出代表,各自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共同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文化交响。
冰雹会:驱雹祈福的古老乐章
历史渊源与传承
冰雹会,这一古老的传统吹打乐,起源于高碑店市张六庄乡大义店村,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据传,大义店村及其周边地区常受雹灾侵袭,村民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驱雹禳灾,便创立了冰雹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冰雹会逐渐与十幡会融合,形成了以驱雹祈福为核心,兼具娱乐功能的民间音乐组织。
冰雹会的传承方式以师徒相承、口传心授为主,一代又一代的乐师们将这份古老的技艺薪火相传。
表演形式与曲目
冰雹会的表演形式独特,属于传统吹奏打击乐。
其演奏曲目丰富多样,包括《黄河上》《漫刘海》《滚秀球》等十个经典曲目,这些曲目因反复演奏而得名“十幡”
。
演奏时,乐师们配合优美大度的表演动作和技巧,令人赏心悦目。
冰雹会的乐器配置齐全,有十二杆大旗、二十一副镲、五张鼓,以及铛子、旋子、唢呐、管子、铙、钹、笙、笛、二胡等多种乐器,形成了庞大的音乐队伍。
其中,镲舞和开道锣的演奏尤为独特,省内罕见。
文化价值与社会影响
冰雹会不仅是一种音乐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承载着村民信仰和情感的文化符号。
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六,冰雹会都会成为大义店村最热闹的活动之一,全村及邻村的老少都会相聚一堂,共同参与这场盛大的文化盛宴。
冰雹会的存在,不仅活跃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更在某种程度上校正了社会风气,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
它让村民们在思古的同时,从善如流,共同构建和谐美好的乡村社会。
南虎南乐会:冀中笙管乐的瑰宝
历史沿革与艺术特征
南虎南乐会,即南虎贲驿村南乐会,是冀中笙管乐的代表性乐社。
其历史可追溯至清末,由新城镇开善寺僧人海波、化亮将乐谱传至温家屯村,后传入南虎贲驿村。
南乐会以工尺谱记谱,保存了《老谱本》《新谱本》60余曲牌,涵盖了佛曲、祭祀曲和俗曲三类。
演奏时,文场以管乐器为主,如大管、唢呐、笙等;武场则以打击乐器为主,如铙、钹、大锣等。
南乐会的演奏风格古朴典雅、恢弘大气,既保留了古代音乐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元素。
传承保护与展现状
南乐会的传承方式以口传心授为主,现有传承人20余人。
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南乐会得到了各级文化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2007年11月,南乐会被列入第一批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3月,更是被评为河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南乐会不仅在庙会、婚礼等传统场合演出,还积极参与各类文化交流活动,成为展示高碑店市非遗文化的重要窗口。
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
南乐会的存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更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了社会教育的功能。
其演奏的佛曲、祭祀曲等,蕴含着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让村民们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此外,南乐会还通过参与民俗活动,维持了活态传承,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