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人次;
赛事驱动:举办“太极文化节”
,设置98式太极拳集体赛、太极对剑个人赛等项目,2024年参赛人数突破300人。
目前,全县练习者达4万余人,形成“晨练太极、晚舞地平跷”
的特色文化景观。
四、地平跷:足尖上的北方狂欢
历史演变与艺术特色
地平跷由“寸跷”
演变而来,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
民国时期,艺人冀连三、邓金河等人对其改造,形成以“颠颤”
为核心的独特动律:通过膝盖弯曲带动全身颤动,衍生出掌颤步、平颤步、跳颤步等五种基本步伐。
角色分为老逗(丑角)、老坐(旦角)、挑趟(武生)、姑娘(花旦)四类,道具以霸王鞭、彩扇为主,伴奏音乐选用《将军令》《高山流水》等北方曲牌。
当代活化与文旅融合
顺平县将地平跷纳入“非遗进景区”
计划,在伊祁山尧帝文化园定期演出。
20年,地平跷团队受邀参加雄安新区非遗展,单日接待游客2000人次。
年轻艺人尝试将现代舞元素融入传统步伐,创作出《科技农耕》等新编节目,用足尖讲述乡村振兴故事。
五、非遗活化的顺平路径:传统与现代的共生
顺平县通过三大策略推动非遗创新:
教育传承:将非遗纳入中小学课程,编写《顺平非遗读本》,年培训学生5000人次;
产业融合:开“非遗+旅游”
线路,如桃木雕工坊体验游、太极文化研学游,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
科技赋能:运用3d打印技术复刻桃木雕模板,通过短视频平台直播面塑制作,单场直播销售额突破2万元。
当桃木雕的珐琅彩在光线下流转,面塑艺人的手指在面团间翻飞,太极拳的衣袖在晨风中飘动,地平跷的鼓点在夜空中回荡,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一个县域通过非遗活化实现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
这四大非遗项目如同四根文化支柱,支撑起顺平县“尧乡故里·非遗新城”
的品牌形象,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篇章。
